最佳答案1. 申請雜談
在今年的申請者中,我屬于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既是不多的申請法學院JD的中國學生,又是JD申請者中少見的工科生。在我申請的時候,身邊沒有現(xiàn)成的例子,所以也走過不少的彎路,在此寫下我的一些申請經驗,希望對未來的申請者有所幫助。
很多工科生不敢或者不愿意申請法學院,總覺得法學院是舞文弄墨的旁門左道,和工科的行勝于言格格不入。其實在我看來,法律也是邏輯的集合,別看那些法學論文寫得天花亂墜,根子里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脈絡清晰的邏輯推理。理工科學生在國內受的教育中并不欠缺這方面的訓練,讀法律時也不會比文科學生有什么明顯的劣勢。再者,在國內能夠披荊斬棘殺到國外來讀書的,一般資質都不差,申請法學院并不是什么特別困難的事。想想這幾年海龜越來越不吃香,留在美國轉金融的也擠破頭,多一種選擇總不是什么壞事吧。
申請法學院,主要還看兩項硬指標: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LSAT)和本科學分積。這兩項指標能夠決定您申請學校的檔次,但最后是否能夠順利拿到錄取,還得看各種因素的綜合。
以前的法學院申請經驗談中通常都把LSAT成績作為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認為如果能考上170,就會被某些top 14法學院錄取。如果能夠考到175或者更高,則Harvard就很有希望。從歷年的錄取情況來看,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Top 14里的Northwestern和Georgetown是出名地看重LSAT成績,170以上的LSAT幾乎是錄取的保證。而Harvard由于招生眾多,也只能靠LSAT作為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但是,僅僅依靠LSAT還不足以敲開其他法學院的大門,而這幾年隨著LSAT成績的水漲船高,各學校的錄取標準也越發(fā)的多元化。學校不只看重這些標準化成績,也更加看重申請者的"軟因素"(soft factors)。另外,中國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素來表現(xiàn)優(yōu)異,這幾年LSAT超高分層出不窮,大有把LSAT也"新東方化"的趨勢。以后幾年要靠LSAT在眾多中國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恐怕是越來越難了。
本科的學分積是申請中的另一項硬指標。從2007年起,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 (LSAC)開始允許外國學生也將本科成績單寄到LSAC處統(tǒng)一認證。這對于中國大陸的大多數(shù)申請者來說,是一個不幸的消息。大陸高校的評分標準總體比美國高校要嚴格很多。所以成績單經過LSAC的折算后,結果通常是慘不忍睹。例如清華的百分制成績,如果按照LSAC的標準折算成四分制,90的平均分可能只能折算到3.6。這在美國的很多院校已經30%-40%的成績了。目前還不知道US News是否會將外國學生的學分積也計入它的法學院排名指標。如果不幸計入的話,那有一些法學院很可能會拒絕一些合格的外國申請者,以保證其排名不受影響。
學校的名氣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而美國的法學院在這一點上是出名的勢利,在條件接近時絕對優(yōu)先考慮名校畢業(yè)生。翻開耶魯法學院的新生名單,本科畢業(yè)學校基本上就是Harvard,Yale,Princeton和Stanford的循環(huán),偶然出現(xiàn)一個State University都能讓人眼前一亮。中國學生申請也有同樣的問題。以前法學界國際交流不多,老外對國內的學校質量心中沒底。這幾年交流頻繁,美國法學院對國內的學校排名大致都有些了解。從學校的牌子來說,北大的學生在美國法學院分布最廣,人數(shù)眾多,知名度遠遠領先。清華這幾年國際交流搞得不錯,聲譽也很好。其他比如復旦、人大和政法,都是國外非常認可的學校。而一些專業(yè)院校,也有申請法學院的傳統(tǒng),比如外交學院,就在耶魯法學院有好幾位畢業(yè)生。雖然從統(tǒng)計的角度,中國在美國讀JD的學生樣本太小,還很難有肯定的結論,但至少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未來幾年,國內的名校畢業(yè)很可能是申請頂尖法學院的前提之一。
如果您不幸沒有以上條件,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
1.社會經驗。美國學生在這上面玩的花樣簡直讓人眼花繚亂。我見過有去非洲當愛滋病義工的,有去美國貧困社區(qū)當小學老師的,有去巴西雨林拯救野生動物的,甚至還有剛從阿富汗回來的美國大兵。總之只要是公益性的社會經驗,對申請都頗有幫助。說實在的,這些美國學生也不是什么理想主義的大好青年,大多數(shù)也就是為了申請法學院的時候簡歷上好看一點,一等畢業(yè)就義無反顧地背叛革命,投向律所的懷抱。中國學生大多數(shù)都是剛出學校的愣頭青,最多也就是去某家公司、律所實習了幾個月,和這些花俏的經歷一比就相形見絀。如果閣下真想靠社會經驗出奇制勝,我勸您還是去西藏支教個一年半載,至少這個看起來還比較像樣。
2.推薦信。中國的法學院教授,在國際上沒啥學術影響力,不過這幾年和國外法學院迎來送往,和很多名校的教授也能混個臉熟。特別是北京的北大、人大和清華,和國外各大法學院據說關系還不錯。有幾位國內的大牌教授,素有推薦學生的傳統(tǒng),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垂青,也許能對申請有所幫助。另一類推薦信來自社會賢達,這就完全看各人的造化了。8、90年代申請法學院的中國學生多是高干子弟,領導身邊的翻譯,或是中央臺的英文記者,有一些還真能搞到名人的推薦。據說當年高志凱同學就是由基辛格博士推薦進的耶魯法學院。對于這樣的傳奇人物,我只能致以十二分的敬仰。
3.個人陳述。個人陳述在申請PhD時并不特別重要,可在申請JD時就非常重要。律師畢竟是靠文字吃飯的職業(yè),練自己申請文書都寫不好,那還怎么指望以后寫那些鬼也看不懂的法律文件?
寫個人陳述,最忌諱追憶往昔。而很多申請者,就特喜歡把陳年八谷子的舊事都搬出來。開頭必談其10歲之前的光輝事跡,要不就是父母對他的諄諄教導。總之從小立志做大事,匡扶正義,鋤強扶弱,如今終于逮到機會,要學習法律報效祖國,萬望貴校幫助實現(xiàn)純真少年的偉大夢想。(我是夸張啦,不過您對照自己的個人陳述看一看,是不是開頭就是When I was a child…)
另外一類是列干貨、報流水帳,典型的比如"三年前,我替某某公司做了一個項目,得到以下收獲;兩年前,我?guī)湍衬辰淌谧髁艘恍┭芯?,發(fā)了一篇文章。"這種文體寫寫PhD的申請還行,用來寫法學院的申請文書,實在是有些過于樸實了。法學院看重的,不只是您過去的優(yōu)秀,更關鍵的是您未來的潛力。在同樣的篇幅中,應該更多地著墨于您的理想和信念,而非簡單地重復您簡歷中的內容。
中國學生申請時,還習慣強調自己的"中國背景"。但是華人在美國的法學院里已經是over-represented minority,而且現(xiàn)在有大陸背景的申請者也大幅增加。再過分強調自己的"中國背景"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和Harvard電話面試的時候,我還專門問了有關中國申請者的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申請主任對"中國"這個因素好像并不太感冒,反而對我的環(huán)境背景贊賞有加。從90年代初以來,雖然來自中國的申請者與日俱增,但各大法學院中國JD的錄取人數(shù),并沒有明顯的增加。從我了解的情況,似乎Yale,Harvard,Stanford這幾所學校每年都會錄取中國學生,但每年都只有一個名額。而且很遺憾的是,這幾所學校的選擇往往撞車,所以總有一些學校的名額會落空。不管怎么說,中國學生因為缺乏可供比較的經驗和資質,在法學院的招生中會被認為是風險比較大的選擇。所以,在申請時,我們和本土的申請者相比,是不會占到太大的優(yōu)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