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優(yōu)選
1924年,廈門大學三百余位教師和學生由于學潮離校奔赴上海,當時剛卸任的原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王伯群與前廈門大學教授歐元懷、王毓祥、傅式說等人的共同成立了“大廈大學籌備處”。“大廈”即“廈大”之顛倒,后來取“光大華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學,聘馬君武為校長,王伯群任董事長,成為當時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
建校初期,學校倡導苦教、苦學、苦干的“三苦精神”以及“師生合作”、“讀書救國”,并制定了“自強不息”的校訓,以此作為砥礪全體師生的座右銘。學校設(shè)五個學院以及三個專修科,包括文學院:國文系、英文系、歷史社會系;理學院:數(shù)理系、化學系、土木工程系;教育學院:教育系、教育心理系、社會教育系;商學院:銀行系、會計系、工商管理系;法學院:政治系、經(jīng)濟系、法律系;師范專修科:國學組、英文組、史地組、數(shù)理組;體育專修科;鹽務(wù)專修科。
大夏大學當時的校董有:吳稚暉、汪精衛(wèi)、葉楚傖、邵力子、張嘉森、馬君武、傅式說等。教授更是囊括:馬君武、何昌壽、邵力子、郭沫若、田漢、何炳松、李石岑、朱經(jīng)農(nóng)、程湘帆等。甚至當時炙手可熱的杜月笙也曾屢次資助大夏,可見大夏當時的盛況。良好的辦學實力,使得大夏大學獲享“東方的哥倫比亞大學”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