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優(yōu)選7世紀以前,日本學習中國文化主要靠中國移民的傳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開始直接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主動學習中國文化,成為最早派人到中國留學的國家,隋朝也是中國開始大批接收外國留學生的時期。
圣德太子像
隨使節(jié)一同來華
日本最重要的“遣隋使”是圣德太子于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派出的。他派小野妹子攜帶日本天皇的國書到達隋朝東都洛陽,謀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guān)系,借以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這是當時日本在外交上一項重大的措施。從開皇二十年(600年)至大業(yè)十年(614年),日本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公元608年,開創(chuàng)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這不僅僅是基于政治上的考慮。圣德太子漢學功底深厚,很重視發(fā)展同隋朝的關(guān)系,希望通過這種措施,積極地從中國導入各種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國家體制,因而所派遣的遣隋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吉備真?zhèn)渑c唐人對弈圖
唐朝的時候,中國同日本的友好往來更是盛況空前。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先后派遣了13次“遣唐使”,還有6次迎送唐朝的使者。每次所派遣唐使團規(guī)模都很大,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人。留學生和留學僧都是跟隨使團到達中國,使團回日本時,留學生(僧)們則仍留下來學習中國文化。
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的墓志銘
日本留學生一律被安排在國子監(jiān)學習。唐朝國子監(jiān)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各學招生對象不同。唐玄宗命國子監(jiān)的四門助教趙玄默在鴻臚寺教授這些留學生們的功課。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從奈良來到中國的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zhèn)洹?br />
晁衡:留唐任職,一住54年

阿倍仲麻呂(698—770)是中日友好關(guān)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國名字叫晁衡。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漢文修養(yǎng)良好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他還不滿20歲。入唐以后,他的學識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學界的贊賞,先后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jiān)、左散騎常侍和鎮(zhèn)南都護等職。秘書監(jiān)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左散騎常侍是從三品,可見他很受唐朝的重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李白、儲光羲等都有過親密交往。儲光羲對他十分贊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相贈。晁衡曾經(jīng)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動。
天寶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隨“遣唐使”回國探親,唐玄宗許之,并且命他為回訪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國,途中遭遇風暴,李白誤聞晁衡在歸日本時翻船遇難,非常悲痛,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背蔀橹腥沼颜x史上傳誦千年的名作。

晁衡后來東渡失敗,輾轉(zhuǎn)漂泊后又回到長安,繼續(xù)在唐朝任職,直至大歷五年(770年)以73歲高齡在長安逝世。晁衡在中國生活、工作長達54年之久,為中日友好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日本人民為其在東京的護國寺建了雕像和紀念堂。
吉備真?zhèn)洌河脻h字偏旁創(chuàng)片假名
另一個著名的日本留學生是吉備真?zhèn)?,原名下道真?zhèn)?,開元五年(717年)隨“遣唐使”來華。他在長安就學于四門助教趙玄默,深通五經(jīng)三史、歷算、刑律、漏刻、軍制、陣法、韻學、書道等諸藝。他在唐朝留學17年,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攜帶中國典籍1700多部歸國。與吉備真?zhèn)渫瑫r回國的留學僧玄防,受到日本圣武天皇的重視,吉備真?zhèn)湟惨虼耸艿狡髦?,官至右大臣?
吉備真?zhèn)湓谌A期間,精研經(jīng)史,博學多聞,成為飽學之士,回國后被天皇拜為大學助教。當時日本的大學設有明經(jīng)、文章、明法、算學、音韻、書法六科,學生有四五百人。吉備真?zhèn)錇榱频膶W生講授學自中國的各種新知識,教讀《史記》、《漢書》、《后漢書》。高野天皇也跟他學習《禮記》、《漢書》。
對于日本文化傳承,吉備真?zhèn)渥钪匾臍v史功績之一是根據(jù)部分漢字偏旁部首創(chuàng)制了日語片假名。這些漢字共50個,被稱為“母字”。古代日本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漢字作音符來書寫日本語言,著名的《萬葉集》就是用這種方法寫成的,因而稱為“萬葉假名”。用漢字作音符,書寫很不方便。吉備真?zhèn)淅脻h字偏旁創(chuàng)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后來,留學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漢字行書體創(chuàng)造日本行書假名———平假名。
回國受重用,影響日本文化
入唐留學生大多為日本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中層官吏子弟,和朝廷關(guān)系密切,回國都受到重用。如膳大丘在唐長安國子監(jiān)學經(jīng)史,歸國后被任命為日本大學寮助教。他向天皇奏請按照中國之例,以孔子為文宣王,獲準。這是日本政府尊孔之始,對日本奈良時代儒學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長岡,入唐后潛心學習唐律,回國后曾與吉備真?zhèn)涔餐瑒h定律令二十四條。營原娓成入唐學醫(yī),造詣較深,回國后被任命為針博士,對日本的醫(yī)學發(fā)展極有貢獻。
許多日本留學生經(jīng)歷了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繁榮,看到了唐朝的先進制度對周邊的影響。他們回國后就對日本的部民制提出了改革要求。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從唐朝歸來的留學生高向玄理做國博士,仿照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實行了大化革新。
入唐留學的僧人和留學生一樣,回國后在政治、文化和佛教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留學僧除本身的天賦外,與朝廷達官之間關(guān)系密切,也是基本條件之一。最早回國的僧人玄防就是與改革派發(fā)生關(guān)系得到重用。大多數(shù)在唐留學回國的僧人,都在宣傳佛教和傳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公元653年入唐留學的道照,在中國學習法相宗,回國后在奈良右京建立禪院,在日本創(chuàng)立法相宗。留學僧智藏在唐朝學習三論宗,回日本后即創(chuàng)立三論宗。公元743年左右,佛教各宗派如華嚴宗、法相宗、天臺宗、禪宗都傳入了日本,與佛教有關(guān)的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都在日本有了新的發(fā)展。
留學生和留學僧作為中日文化傳播的載體,對中日文化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