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河北會堂隆重召開。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河北農業(yè)大學研究員、李保國同志的妻子郭素萍作報告。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河北日報社邢臺記者站原站長劉秀禮講述和李保國相識的點點滴滴。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報告會現(xiàn)場,不少觀眾為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跡所感動。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長城網(wǎng)5月19日訊(記者趙曉慧張?zhí)旎帟匝├钊?5月19日上午,“太行山作證”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河北會堂隆重召開。河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xié)的領導及各界干部群眾2300多人參加了報告會。
李保國,河北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省管專家、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他35年如一日奔波在太行山上,足跡踏遍河北大地。每年深入山區(qū)200多天,完成山區(qū)開發(fā)研究成果28項,推廣36項實用技術,累計應用面積1826萬畝,讓140萬畝荒山披綠,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品牌,使山區(qū)增收35.3億元,帶動10萬多農民脫貧致富,被鄉(xiāng)親們譽為“太行新愚公”。由于長期超負荷工作,4月10日凌晨,58歲的李保國突發(fā)心臟病,不幸去世。太行山的鄉(xiāng)親們自發(fā)在村里設置靈堂祭奠他,數(shù)十萬網(wǎng)友在手機微信中為他點亮燭光。
報告會上,河北日報社邢臺記者站原站長劉秀禮,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河北農業(yè)大學教授、李保國同志的助理齊國輝,河北綠嶺果業(yè)公司技術總監(jiān)、李保國同志的學生陳利英,河北農業(yè)大學研究員、李保國同志的妻子郭素萍,河北農業(yè)大學黨委副書記、“李保國扶貧志愿服務隊”總隊長饒桂生等六名報告團成員先后登臺,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述了“農民教授”李保國生前帶領太行山群眾脫貧致富的生動場景,再現(xiàn)了“太行新愚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很多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1981年,李保國從河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上班僅十幾天的他就響應學校號召,離開校園一頭扎進太行山,搞起山區(qū)開發(fā)研究,承擔起山區(qū)開發(fā)與經濟林栽培技術推廣工作。從此,李保國便與大山結下不解之緣。
河北農業(yè)大學黨委副書記、“李保國扶貧志愿服務隊”總隊長饒桂生作報告。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河北農業(yè)大學教授、李保國同志的助理齊國輝在講述過程中難掩悲痛。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河北綠嶺果業(yè)公司技術總監(jiān)、李保國同志的學生陳利英含淚作報告。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p#分頁標題#e#
邢臺市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在報告中說,鄉(xiāng)親們永遠不會忘記李老師。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現(xiàn)場觀眾感動落淚。長城網(wǎng)趙曉慧攝
“身為河北農業(yè)大學的學生,特別是李保國教授所在學院林學院的一名學生,今天能來到河北會堂,參加李保國教授先進事跡報告會,我內心是非常激動的?!焙颖鞭r業(yè)大學林學院2013級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學生、校學生會主席孫健向記者表示,在學校,不管是學院還是學校,也開展了很多次李保國教授先進事跡報告會,但每次聽完報告會,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身為一名大學生,有必須學習李保國心系人民、對黨忠誠、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李保國老師是時代楷模。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區(qū),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我校太行山道路的壯麗篇章?!眻蟾鏁Y束后,河北農業(yè)大學團委副書記時翠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進一步學習和弘揚李保國同志的精神,該校成立了26支、上千人的李保國扶貧志愿服務隊,勇?lián)熑?、無私奉獻,助力全省脫貧攻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每個人的力量。
初到邢臺縣前南峪村,鄉(xiāng)親們見到李保國不由驚訝起來:“這個人真土,咋看咋不像個大學教師哩!”“以前來咱們村里講授技術的,可都是頭發(fā)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裝,打領帶,這個人咋這么土哩?”在村民們的一片疑惑聲中,李保國走進他們中間,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國深知,農民兄弟與他這樣的大學老師之間必然存在某些隔閡。只有首先消除這些隔閡,真正走進他們心里,才能更好開展工作。他認為自己長得又黑又土氣,反倒容易跟鄉(xiāng)親們拉近距離。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還不夠。還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會農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樹和林木,使他們在短時間內增收、致富,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碼”。老百姓服氣,才會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區(qū)全面脫貧的宏偉計劃才會逐步實現(xiàn)。
李保國總結:“迎著農民的需求找課題,農業(yè)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對河北農大課題組同事說:“讓農民親近科技、掌握科技,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先要學會當農民?!?/p>
前南峪村一帶多是光禿的石頭山,就連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養(yǎng),生長得低矮瘦小。這里的山體現(xiàn)了太行山的普遍特點: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
為了摸清當?shù)厣絽^(qū)的“脾氣秉性”,解決種樹難題,李保國起早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溝溝坎坎,晚上點著油燈徹夜研讀,分析數(shù)據(jù),尋求破解之道?!吧疆敳妥赖禺斂?,躺在地上吃干糧”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態(tài)。有時,他還把鄉(xiāng)親邀到自己的臨時住所里,促膝長談,虛心請教。制約山區(qū)經濟果林業(yè)發(fā)展的瓶頸逐漸露出水面,讓樹木存活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厚土層??赏劣謴暮味鴣?如何保證加厚的土層不被雨水沖蝕?隨之而來的一個個難題又擺在面前。他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嶺中,在夜晚的油燈下,他的思索沒有停止過。
時間不長,李保國根據(jù)當?shù)貙嶋H,聯(lián)想外地治山經驗和教訓,大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腳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開挖一條溝,一下雨,山上的水就會順坡而下流到溝里;再把山體表層的土統(tǒng)一收集到溝里面,這樣就達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過“雙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fā)治理,前南峪村的溝溝壑壑呈現(xiàn)“洋槐頭、果樹腰”,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創(chuàng)了邢臺西部山區(qū),前南峪村卻絲毫未受影響,一草一木皆無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蓋率高達90.7%,獲“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500佳”提名獎,當?shù)匕傩杖司晔杖脒_1.06萬元。
#p#分頁標題#e#邢臺市臨城縣鳳凰嶺地處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區(qū),鵝卵石密布,干旱缺水,開發(fā)難度大。這里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樹,種了死,死了種,再種再死。
李保國通過采樣分析發(fā)現(xiàn),滿山崗的亂石灘下都是強堿性的礓石層。亂石灘本來就不存水,礓石層又對植物根部破壞嚴重,樹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國的指導下,河北綠嶺果業(yè)有限公司帶頭在鳳凰嶺干旱丘陵崗地開辟了治理戰(zhàn)場。他們“挖走鵝卵石、打破礓石層、開溝建立保水層、聚水節(jié)水保水”,通過一系列治理,成功種植了薄皮核桃,使歷史上的荒崗披上了綠裝。很快,這些技術成果被廣大荒崗丘陵區(qū)的農民復制推廣,僅邢臺市薄皮核桃種植就發(fā)展到60萬畝,年產值超過20億元。
李保國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12月10日傍晚,常年在外奔波的李保國風塵仆仆回到家中,他興奮地抱起小孫子親吻時,卻被一聲“你是爺爺嗎?”的生分質疑擊痛心房,這個硬漢落淚了。
想起孫子那皺起的眉頭,緊繃的小臉,稚嫩的童聲,李保國心里橫豎不是滋味,雙眸噙滿愧疚。
“我最對不起的就是這個家。沒有老伴和孩子們的理解和支持,我啥也干不成!”
當年從邢臺山區(qū)回保定看望孩子和老人,至少要趕3個小時的汽車,再轉乘7個小時的火車,經過10個小時的輾轉顛簸才能到家。因路途遙遠,工作太忙,李保國根本無暇顧及遠在保定的家。
1983年李保國在前南峪村搞小流域治理時,兒子李東奇剛滿一歲。在后來的日子里,前南峪人給李東奇起了個小名就叫“小流域”。小流域治理好了,可“小流域”卻真的變成了這里地道的山里娃,一張嘴滿口流利的山根話。
為了綠山富民,李保國為山區(qū)付出越多,虧欠家里的也就越來越多。
李保國的妻子郭素萍也在河北農大工作,當年也是課題組的主要成員。每每談到跟著李保國輾轉遷居于山區(qū)各地的經歷時,郭素萍總不免生出諸多感慨。她說當年最對不住的是自己的老母親,母親歲數(shù)大了,需要照顧,可李保國工作起來不要命,也同樣需要照顧。不得已,她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讓老母親和“小流域”跟上自己,同李保國一起到山里居住。可這一住就是4年多。
郭素萍常常跟著李保國一起在山里奔波,每天忙碌不停,經常過午貪黑,錯過飯點。疲勞和困倦常在此時結伴襲來,李保國走上車朝座椅上一靠,“呼嚕”一覺,哪里還顧得吃東西。郭素萍有時也顧不得吃飯,但始終不曾忘記叮囑丈夫吃藥。
去年冬季,李保國再次來到前南峪村指導果農剪枝。午飯后,他來到一處高坡,指著山腳下那排破舊低矮的石板房說:“這是當年我們住的地方,這些房子過去都是村子里喂牲口的地方,老百姓都沒住過。可我為了讓鄉(xiāng)親們信任我,就住在這里?!崩畋呎f邊凝望著坡底。
“你還別說,這些房子說不定以后還真成文物了呢!”
李保國呵呵地笑出聲來,笑得很爽朗。風吹亂了他的頭發(fā),黝黑的臉龐顯得格外清朗。
李保國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4月10日一早,打開手機,一條消息“凍住”了我:“李保國教授今晨因心臟病去世!享年58歲?!卑肷螣o語后,我?guī)е鴥e幸問:“不會吧?”“確已去世,12日追悼會?!币粫r間茫然無措,唯有“天妒英才”四字跳入腦海。
我與李保國教授不算相識。我曾采訪過他,但他并不記得我。一則,他每到一處,總是被人圍住問問題,或是記者,更多是村民;二則,他非常忙,一年200多天奔波在各個山村,為村民解決林業(yè)技術難題;三則,對事不對人是他的風格,他說:“我的手機里有上千個電話號碼,絕大多數(shù)我不知道是誰,但我會回答每個人的問題,不管是什么時候打來的。”
可我卻深深地記住了他,他的名字,他的相貌,他的事跡。作為幫農民增收35億元、帶動10余萬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的“恩人”、“財神”,他對得住自己的名字;作為河北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比農民還像農民”的相貌讓人在瞬間詫異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他35年間在太行山區(qū)推廣36項實用技術、培育16處山區(qū)開發(fā)先進典型的事跡,更是感動了無數(shù)人。
第一次見李保國教授,是在河北省平山縣。2月下旬,聽說該縣葫蘆峪地區(qū)的核桃樹漫山遍野,蔚為壯觀,不僅靚了太行山,而且鼓了山民的腰包,我便前去采訪,想為本報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專版的《美麗鄉(xiāng)村》欄目寫篇報道。然而,被采訪者三言不離李保國,且稱之為“恩人”、“財神”,完全改變了我的采訪方向,我決定寫人物。當我被帶到李保國教授面前時,他身上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先是讓我驚異,后來聽他說“這輩子最過癮的事,一是把我變成農民,二是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我’”,聽人們講他在邢臺縣前南峪村、內丘縣崗底村、臨城縣等地的故事,驚異變成了敬仰。從山上林間下來,天已黑,我想在晚飯時再和他聊聊,他卻開著車去了邢臺,“晚上要指導培訓”。
#p#分頁標題#e#第二次見李保國教授,是在河北省青龍縣。3月25日,我去青龍縣干溝村采訪該村脫貧攻堅情況,再次碰到李保國教授,他是干溝村脫貧的技術總顧問,來為首期果樹種植做統(tǒng)一規(guī)劃。這次,我依然沒有找到和他更多交流的機會,因為他忙著給村干部介紹種植要求、運營管理經驗等,連午飯都沒顧上吃幾口。大家勸他先吃飯,他說:“我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下午還要干活。”介紹完,就扛著測量設備上山了。李保國教授去世后,河北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駐干溝村第一書記趙鴻頗寫道:“李教授來到時,已經13:20,來不及休息,簡單吃了幾口飯,吃了藥,就到山上調查……我們來到山上,一直指導規(guī)劃了三個山溝。規(guī)劃指導完,已經17:20,李教授沒有休息,就坐車去了唐山市灤縣。現(xiàn)在回想起來,李教授真是累死的……李教授是太行山人民的恩人,也是我們干溝村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永遠懷念、敬仰李教授!”
李保國教授不幸去世后,萬人相送,內丘、臨城、平山、阜平等地的農民,自發(fā)設置靈堂為其守靈,“太行山的老百姓,舍不得您!河北的父老鄉(xiāng)親,舍不得您!”何止河北的父老鄉(xiāng)親,聽聞李教授事跡的人,都舍不得李教授!本報微信公眾號“行走京津冀”4月10日編發(fā)《“太行新愚公”李保國教授今日凌晨去世》一文,有網(wǎng)友留言:“巍巍太行蒼翠遠,顆顆碩果幾度風。窮山瘠土何所懼,滿腔熱血扶民生?!碧谐>G,您的精神長存,李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