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符號化”
招生官每年面對的中國學生數(shù)以百計,很難記住孩子們長啥樣子。我們在面試中,曾經(jīng)碰到其中1所學校對全家拍了照,另1所拍了孩子的照片,我想這就是一個具象化的過程。申請同一學校的孩子,在基礎性的GPA和標化成績PK篩選后,進一步的選擇無非是課外活動、個性等,大多數(shù)中國孩子缺乏特色。
我曾聽別人講過某個啥都好的孩子,人非常有禮貌,但就是聊天以后,感覺淡如水,轉眼即忘。而我相信帶著機器人去表演的兒子,所有招生官即使記不得他長什么樣,但一定會記住“那個表演機器人的中國男孩”。
有好幾次,招生官把整個辦公室的人召集起來,專門觀看他表演,表演結束,大家一陣掌聲;還有招生官告訴兒子,說自己做了這么多年的招生官,還是第一次碰到帶機器人來的國際學生; 還有一位招生官看了表演后,專門跑來找等候的我們,問我們是不是孩子的父母,說太Fantastic了..... 這么一來,我覺得兒子好幸運,這個時候的他,已經(jīng)不是平面的他,而是提升到“熱愛科技的”、“酷炫機器人表演”的男生。
讓孩子更自信
這個“載體”可以很自然地將話題引入到孩子熟悉的領域,讓他能夠自信從容地表達出自己的特質。比如,兒子每每演示機器人時,招生官都饒有興趣地觀看,兒子也象打開了話匣子,和招生官聊起他對科技的喜愛,聊他和伙伴們一起為參加比賽而做的各種準備,還聊他在新加坡時,如何和澳大利亞聯(lián)隊兵敗日本隊,只得個單項獎的故事。試想,如果一個熱愛畫畫的孩子,手拿畫冊,是否就很容易跟招生官娓娓道來,當中的酸甜苦辣怎么著都夠談半小時了吧?
讓孩子獨特
美國人喜歡diversity,我理解這種多樣化不僅僅包括國家、民族,也包括了孩子的愛好、個性。 對于時間充足的孩子,我建議不妨從一些較少有的項目入手。據(jù)說招生官有一個普遍印象,就是中國的孩子仿佛音樂都很好,那么普通的彈彈鋼琴就很難讓人印象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