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容閎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容閎,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2年。容閎是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與他的貢獻:
容閎一生至少辦成了兩件事:在中國建成了第一座完善的機器廠—江南制造局;在中國組織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出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年赴美留學。這是中國辦“洋務”的兩樁大事業(yè)。
容閎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畢業(yè)生。1847年赴美,1854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1855年歸國。
1860年他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會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組織新軍、辦軍校、改學制等七項“新政”建議,但未被采納。
1863年他入曾國藩幕,被派往美國購買機器,籌建江南制造局。
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容閎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樣出洋留學,獲得先進的西方教育,從而以西學改造中學,使中國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可以說,正是在容閎遠赴重洋的留學期間,他初步醞釀了致力于西學東漸教育、以期振興中國的計劃。
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學的建議,被采納。1872—1875年容閎初任留美學生監(jiān)督,支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宜。這一計劃是容閎一生的心愿,但是這一計劃最后還是付諸東流,讓容閎心痛不已!在留美幼童計劃取消后,容閎一直都關(guān)注中國形勢,先后都為中國政府提出不少建議,但是都一一不被采納,這使容閎心灰意冷。在他人生的最后因為他參加了革命派的事業(yè),被清政府通緝,他迫于無奈逃于香港與美國,最終壯志未酬地悄悄走完一生。在他人生的盡頭,躺在病榻上的容閎還密切關(guān)注故國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還在信中表示愿為“助纂民國憲法”而“竭力”。
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在19世紀中國興起的三次學習西方的浪潮中,容閎一直是倡導者、推動者、實施者,甚或領(lǐng)導者,滿腔熱情地從事“以西方之學術(shù),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的光明磊落事業(yè)。
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有史料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是誰?在中國歷來 真正以留學的名義出國的是容閎 下面是他的資料
2004年8月3日,美國耶魯大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發(fā)布會,紀念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容閎自該校畢業(yè)150周年。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溫出席了發(fā)布會。1847年,19歲的廣東青年容閎赴美求學,并于3年后考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貒院螅蓍b前后組織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官費留學的先河。在這些留美幼童中,涌現(xiàn)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
在發(fā)布會上說,容閎是中國近代史上出國留學的開拓者,也是官派留學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國留學生滿懷報國之志,刻苦學習,他們的坎坷經(jīng)歷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閎的肖像進入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名人堂。我記得2003年耶魯大學校長訪華期間,我曾見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魯畢業(yè)了許多的優(yōu)秀學生,誕生了5位總統(tǒng),包括克林頓、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事實上,容閎是中國真正融入西方現(xiàn)代文明,并以不帶偏見的眼光觀察那個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紀念他的創(chuàng)舉,卻似乎忘記了他在那個時代的寂寞與悲涼。容閎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歷程中嘗盡坎坷,而被他送出國外留學的幼童,絕大多數(shù)在沒有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就因為大清帝國頑固派對現(xiàn)代文明的無知與抵制,而提前被強令回國。這一段歷史,也許才是最值得我們銘記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歲的容閎懷著報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國。面對祖國的落后和異邦的強盛,容閎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以西方之學術(shù),灌輸與中國”。
當時清政府在慘遭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割地賠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的嚴重打擊,正面臨覆滅的危險。當時,容閎這位只有美國學位,而無清廷功名的留學生報國無門、只能望國興嘆!
1853年,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清政府的統(tǒng)治趨于穩(wěn)定。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清政府在經(jīng)歷了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慘痛打擊之后,開始注意啟用一些開明之士,并積極尋求富國強兵之道。此時,受過多年美國教育、懷有教育報國思想的容閎,努力通過各種關(guān)系說服朝廷派遣留學生。
1868年,清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浦安臣條約》。其中有“中國入美國的大小官學,可享受最惠國人民待遇“的條款。這種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國待遇,為容閎向美派遣留學生計劃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870年,天津發(fā)生了焚燒法國教堂并殺害領(lǐng)事的“天津教案”。容閎經(jīng)人推薦被任命為經(jīng)辦此案的李鴻章、曾國藩的翻譯,這終于使得他有機會向曾、李二人提出選派幼童留學的大膽計劃。
謝謝!

誰有中國近代留學史的有關(guān)資料???近代史上,中國政府第二次有計劃地大規(guī)模向海外派出留學生,是本世紀初的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
1900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北京爆發(fā)了“庚子之亂”。當時,幾十萬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入京圍攻各國使館。不久,八國聯(lián)軍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棄都而逃。
1901年,李鴻章被迫與各國簽訂恥辱的“辛丑條約”,同意向十四國賠償白銀四億伍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庚子賠款”。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授權(quán)羅斯??偨y(tǒng)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用這筆錢幫助中國辦學,并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雙方協(xié)議,創(chuàng)辦清華學堂,并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這就是后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09年、 1910年和1911年,在北京三次從全國招考庚款留學生。當時對考生的要求除了通曉國文、英文外,還須“身體強健,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
第一次招考是1909年8月舉行的, 630人應考。先是初試,考國文、英文和本國史地,取68人;再復試,分別考物理、化學、博物、代數(shù)、幾何、三角、外國歷史和外國地理諸科。連初試帶復試,一共考了七八天。最后放榜,錄取了47人。
這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同年10月赴美,赴美時,另外加上了3名貴胄子弟,共50人。他們所學專業(yè)大多是化工、機械、土木、冶金及農(nóng)、商各科。后來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是其中之一。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考試仍分初試、復試。初試先考國文、英文,其中國文試題古色古香,為:“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說”;而英文試題則頗為時髦:“借外債興建國內(nèi)鐵路之利弊說”。復試則考了西洋史、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幾何和世界地理等科。400多人應考,最后錄取了70人。
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后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后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一年后,即1911年,又招考了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庚款留美學生,一共有63人。
三批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為中國培養(yǎng)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發(fā)展中的許多新學科的創(chuàng)建者大多來自這些留美學生。
19ll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覆滅。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時代。
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向海外派遣留學生的計劃也因這一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而又一次中斷。
19ll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yǎng)赴美留學生的清華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間,據(jù)統(tǒng)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
與此同時,自1912年起,赴法勤工儉學運動漸漸形成了高潮。由吳敬恒、蔡元培、汪精衛(wèi)等人組成的“留法儉學會”,利用當時法國因歐戰(zhàn)而急需勞工的機會,組織中國青年赴法,以工求學。勤工儉學的計劃立即得到了青年們的熱烈響應,赴法人數(shù)逐年增加。到1920年左右,在法的中國學生已達2000多人。
從20年代中到30年代末,中國社會在經(jīng)過近百年的戰(zhàn)亂之后,終于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wěn)的時期。…
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
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中國的留學事業(yè)再一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從當年政府留學生派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可以看出這種沖擊的強烈程度。從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學人數(shù)逐年增加,并于1935年,達到高峰1033人。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政府宣布了留學限制的暫行辦法,留學人數(shù)立即銳減,于1941年跌至谷底,全年只有57人。
1942年,抗日戰(zhàn)爭接近尾聲,政府開始放寬留學政策。先是廢止了留學限制規(guī)定,然后在1944年舉行了英美留學獎學金考試。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
1946年7月,舉行了全國公費留學考試。一時應考者多達4463人。而這一年,留學總?cè)藬?shù)也已回升到730人。
但是,緊接著,中國又經(jīng)歷了另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化。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一個新時代就要開始。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一看中國近代留學的歷程,不能不令人深深感嘆。容閎的幼童留美計劃因清朝統(tǒng)治者的愚昧和腐朽而毀于一旦;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由于革命爆發(fā)而被迫中止;30年代的留學事業(yè)又備受戰(zhàn)爭的沖擊。近百年的留學史幾乎沒有多少風平浪靜的時候。
http://211.151.89.185/chisa/article/20040827/20040827187934_1.xml
還有一本好書:中華文史精刊--近代中國留學史-作者:舒新城
中國近代留學的三次熱潮
山東省肥城市教學研究室 李玉民 (271600)
追逐考察近代中國人留學外國的歷史軌跡,不難發(fā)現(xiàn),它是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命運息息相關(guān)的。這些在百年中國出現(xiàn)的逾10萬的留學生群體,對中國近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對中國的近代化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鴉片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把曾雄跨世界東方近二百年的大清帝國急速地推到了滅亡的境地。同時,也驚醒了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素以“天朝上國”、“禮儀之邦”自詡的國人,不得不正視向來被視為“蠻夷之邦”的西方世界,有識之士開始以新的思維方式探討強國御辱、救亡圖存之道,于是,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內(nèi)的30名幼童乘船離上海赴美,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批留學生,成為當時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先鋒。
其實,早在與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zhèn)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有的官員就認識到列強船堅炮利,技術(shù)精良,主張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以達“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統(tǒng)治之目的。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擱置未辦。直到1868年,經(jīng)曾出任中國使臣率團出訪歐美的美國人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之手,簽訂了《中美續(xù)增條約》,為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提供了條約依據(jù)。早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的容閎,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向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提出選派計劃,1870年,經(jīng)曾國藩同意并向清廷奏準,又與李鴻章磋商,制訂了《挑選幼童前赴泰西肄業(yè)章程》十二條。最終,才于1872、1873、1874、1875年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學。
1873年,總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也正式向清廷奏請派遣船政學堂優(yōu)秀學生出洋留學。他建議一部分赴法國留學,“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陳出新之理”;一部分赴英國深造,“深究其駛船之方,及其練兵制勝之理”。1877年3月,第一批有組織派遣的包括劉步蟾、林泰曾、方伯謙、林永生、嚴復等在內(nèi)的留英、留法學生順利成行。幾年后,大多留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如嚴復成為著名的近代啟蒙思想家,劉步蟾、方伯謙、林永生、劉冠雄等則成為海軍的指揮骨干。中國的“西學”向西方邁出了關(guān)鍵性的一步。
中國近代留學的第一次熱潮出現(xiàn)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使清政府有些官員認識到,日本的崛起,得利于當年被派往歐美留學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人,戰(zhàn)后又發(fā)出了派遣有志青年留學日本的呼吁。清政府也想企圖通過向日本派遣學生,造就通才,富民強國以挽回頹勢?!耙詮姅碁閹煛?、以“求學如求醫(yī)”的精神,試圖仿效日本明治維新,尋
第 1 頁
求救國救民的良方,成為一批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共識。再加上到日本路近、省錢、文字相近、交流方便。在這種背景下,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學生后,赴日留學日漸成風。據(jù)統(tǒng)計,1901年為280人,1902年9月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數(shù)萬留學生中,除2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因為是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出現(xiàn)的這股熱潮,所以大多學的是軍事、政治等課程。這次留學熱潮的最大特點是,許多留學生如秋瑾、章太炎等,在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熏陶下,逐漸走到了推翻清朝腐朽統(tǒng)治的旗幟下,“導致一種民族精神的出現(xiàn),以后又轉(zhuǎn)變?yōu)樽杂X的民主主義運動”,成為反清愛國運動的主體,“為中國重新開啟出一條光明之路”,涌現(xiàn)了一批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領(lǐng)導人和立憲運動的骨干分子。
1909年,清政府正式?jīng)Q定接受美國所退部分“庚子賠款”作為派遣學生赴美的經(jīng)費后,出現(xiàn)了留學美國的熱潮。1910年留美學生已有500多人,到辛亥革命前,增至650人。庚子賠款是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通過《辛丑條約》勒索所得的賠款。美國用所退部分資助留學生的目的,是想“影響、控制中國的下一代,從精神和商業(yè)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收獲”。同時,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成為潮流。這樣,在中國近代史上出現(xiàn)了第二次留學熱潮。這次留學熱潮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涌現(xiàn)了一大批中國近現(xiàn)代馳名中外的學者和科學家,如侯德榜、竺可楨、茅以升、馬寅初、周培源等,他們在各自的領(lǐng)域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
“五四運動”前后,中國近代史上又興起了第三次留學熱潮。當時國家正處于北洋軍閥黑暗統(tǒng)治時期,“人們感到痛苦彷徨”。法國是資產(chǎn)階級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搖籃,于是大批“輸世界文明于國內(nèi)”的人們,形成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五四運動前,留法學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間,增至近1600人。這次留學熱潮的最大特點是,他們把“儉學”和“勤工”、 教育和生產(chǎn)勞動有機結(jié)合起來,“以自己的實踐對傳統(tǒng)的留學教育進行了觀念、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變革,開創(chuàng)了中國留學教育的新紀元”,涌現(xiàn)了一大批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新型知識分子,如周恩來、蔡和森、鄧小平等,為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學科領(lǐng)域的專家學者。
綜觀三次留學熱潮,雖然由于國內(nèi)外政局不斷變化,導致決策者的留學指導思想也隨之變化,留學熱潮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是,謀求民族的獨立、國家的富強則是不變的共同的主題。在近代百年留學史上,盡管也有消極方面,但涌現(xiàn)的無數(shù)愛國志士豪杰,無可辯駁地成為一支“新興而特殊的先導力量”,在近代社會各個領(lǐng)域,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的出國留學從什么時候開始您好,從甲午戰(zhàn)爭后到整個20世紀上半葉,有記載的比較早的著名留學生是容閎,1850年進入耶魯大學。經(jīng)容閎倡議,1872年,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清政府派出留美幼童,其中的詹天佑1878年進入耶魯大學學習。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去國外的留學生是誰?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達萌,號純甫,漢族,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zhèn))人,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學成歸國后從事過洋人秘書、譯員,海關(guān)職員等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中國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開始四處奔走。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國的領(lǐng)導人,提出了關(guān)于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教育的七條建議,但洪秀全卻沒有接受他的主張。 此后容閎投奔曾國藩總督幕府,繼續(xù)倡導他的公派留學主張。1870年容閎再次提出留學計劃,建議選派120名學生到外國去留學15年,以供國家日后之用。曾國藩被容閎說動,同意領(lǐng)銜上書,奏請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學習,很快獲得旨準。1872年夏,容閎組織第一批留學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國公派留學的大幕自此開啟。
所以,不存在第一位公費留學生,因為當時是一批人,共30位。只能確定第一位自費留學生是容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是容閎。
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達萌,號純甫,漢族,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zhèn))人,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850 年至1854 年,容閎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他是第一位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作為耶魯大學唯一的中國學生,他面臨很多挑戰(zhàn)。容閎因生性含蓄內(nèi)斂,平時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大學二年級時,他一連兩次在英文寫作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從而嶄露頭角。盡管他的寫作能力受到好評,可他時常為自己數(shù)學能力差感到郁悶煩惱。
大學三年級時,他在寫給美國傳教士衛(wèi)三畏(Samuel W.Williams)的信中談到自己對未來事業(yè)的想法。他寫道:“對于一個想回饋祖國的人來說,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都很有價值,要想從中作出正確的選擇的確很難。因此,我不會只憑借個人的愛好和判斷來選擇,而是希望依靠上帝的幫助作出滿意的決定?!?br>在求學的過程中,容閎從未忘記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祖國。他在和同班同學凱羅· 卡特勒(Carroll Cutler)散步時談到在他心中漸漸成形的選派幼童留學的計劃。若干年后,凱羅·卡特勒成為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華盛頓天主教大學的校長。
在耶魯讀書時期,中國國內(nèi)的腐敗情形,常常觸動我的心靈,一想起來就怏怏不樂……我既然遠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來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好處。以西方學術(shù),灌輸于中國,使中國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強。這將成為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容閎于1852 年加入美國國籍。畢業(yè)后,他并不迫切地想回國。對他來說,七年的美國生活,已經(jīng)改變了他生活中許許多多的東西。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圣經(jīng)里的一句話總是浮現(xiàn)在他腦海之中,仿佛上帝在提醒他:“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對容閎來說,“親屬”和“自己家里的人”就是中國。于是不久,他就搭船返回香港,經(jīng)過海上151天的漂泊,終于回到了故土。
19 世紀60 年代,清政府逐漸認識到“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性,開始探討用何種方式引進西方技術(shù),以使中國走上自強之路。他們面臨的選擇有:建立現(xiàn)代學校,邀請外國專家教授西方語言和技術(shù);派代表團出訪歐美,收集資料,并將西方的兵器帶回中國進一步研究、仿制;將學生送到海外,待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后向國人傳授西方富強的秘訣。
保守官僚們反對將中國幼童送出去的計劃:其一,這需要耗費時間和金錢;其二,承認自己需要向西方學習,這對大清王朝來說是奇恥大辱。大多數(shù)學者們也反對,因為整個計劃只是強調(diào)技術(shù),而不強調(diào)用孔孟之道培養(yǎng)出來的“臣民之氣節(jié)”,他們認為后者才是國家安泰,人民富強的保證。但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總督曾國藩和他的擁護者李鴻章卻大力支持將幼童送往海外學習,以此作為自強運動的一部分。
李鴻章認為留學海外是取得西方秘訣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1870 年,“天津教案”的發(fā)生讓容閎得到了一個機會。這一事件引起中法危機。曾國藩命令容閎擔任同法國人談判的翻譯。在處理這一事件的過程中,容閎向在一起的四位朝廷官員講述了他關(guān)于教育的計劃。于是,他們將容閎起草的教育方案呈遞給朝廷。
曾國藩和李鴻章采納了容閎關(guān)于派留學生的建議,并成功地加以推動和實施。在此之前,朝廷中保守的官僚們將容閎的建議阻擋了七年。中國官方選派學生到美國基于以下三點:首先,他們認為美國的教育比歐洲的更實用;其次,容閎更了解美國的教育體系,有助于該項目的順利實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和美國在1868 年簽定了互惠協(xié)議,允許中國學生到美國任何公立學校讀書學習,包括軍事院校。
1871 年,清政府最終批準了中國幼童留美教育計劃,設立中國教育使團(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原稱“幼童出洋肄業(yè)局”)。該計劃的大致內(nèi)容是:從1872 年至1875 年的四年中,每年向美國派30 名男童,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并于1887 年返回,終生服務國家。當容閎聽到這一計劃被批準實施后,倍感激動,整整兩天不吃不睡,“他興奮地走來走去,心中默默地贊美上帝。從他返回中國算起,已逾十六載,上帝終于應允了他的禱告”。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m.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