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在這種精英意識中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女生在對于未來事業(yè)發(fā)展上的追求并不遜于男生。大部分人從大學生活步入正軌的第一天起,就清楚怎么樣才能使自己在走出學校時充滿優(yōu)勢。
“你們坐在這里,就表示你在這個國家5%的精英當中?!边@是前幾天一個商學院的教授在課堂上所說。我所在的大學是一所私立的“小”學校,在美國本科綜合排名三十之前。
事實上,類似的話我從不同教授的口中聽到過不止一次。暫且不提對這句話應當持有什么態(tài)度,這至少證明了“精英理論”在美國TOP30大學中的普遍性。而如果你能在全美三千多所大學中進入前三十,你也會很愿意接受這種理論。性別差異在這種精英意識中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女生在對于未來事業(yè)發(fā)展上的追求并不遜于男生。大部分人從大學生活步入正軌的第一天起,就清楚怎么樣才能使自己在走出學校時充滿優(yōu)勢。
對于這些人來說,豐富的人脈和簡歷是畢業(yè)時必須擁有的兩樣利器,而談戀愛似乎對兩者都沒有貢獻。畢竟通常你只能和一個人談戀愛,而且很耽誤時間。因此多數人更熱衷于另一種社交方式:兄弟會和姐妹會。這是一種很傳統(tǒng)的大學社團,大多以兩到三個希臘字母命名,所以也統(tǒng)稱為希臘組織。很多兄弟會和姐妹會入會要求很嚴格,既要求成績,還要通過面試。入會之后會有很多party和必須參加的會議,我就是因為擔心抽不出時間參加會議才選擇退出。
加入這種社團的一個好處就是:你會在無數的party和會議當中熟悉社團里的人,從而加強人脈。兄弟會和姐妹會都十分強調對社團的忠誠,因而在步入社會之后也可能互相扶持。我所在的學校兄弟會文化十分深厚,對這種現(xiàn)象所持的觀點兩極分化也較強—有人十分推崇,也有人認為讓不愿意參加兄弟會的人成為少數群體并不是一件有利的事。
國內很多人認為美國大學的party文化證明了美國大學生的不務正業(yè),其實二者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我認為美國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哲學就是workhard,playhard。Party的時候可以很瘋狂,學習的時候可以更瘋狂。曾經有張哈佛圖書館凌晨座無虛席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如果在考試前兩周來到我學校的圖書館,也可以看到同樣的場景,甚至有人一天三頓飯都在圖書館的一個座位上解決。而我和室友曾經在期末周完全沒有了晝夜的概念,實在困了就睡上兩三個小時,而且不敢兩個人同時睡覺,因為擔心聽不到鬧鐘。
當然,美國大學生的狀態(tài)并不能一概而論,專業(yè)的差異對于心態(tài)和行為的影響很大。我主修的是金融和歷史兩個專業(yè),僅就這兩個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差別便很大。商學院的學生明顯更加具有競爭意識,在課堂上也更加鋒芒畢露,對于自己的人脈和簡歷建設也更加急迫。
而歷史專業(yè)的學生則更“自由派”一些,課堂氣氛也輕松得多。也有很多學生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yè),功利心并不強。我曾經在飛機上碰到一位和我同一個學校,專業(yè)是初級教育的男生,告訴我他的理想就是畢業(yè)之后教四五年級的小學生。這在一些人眼里可能是大材小用,可幸運的是,他并不這么認為。他在飛機上一直教我擺弄一個球形魔方,很有耐心,我想他將來一定會是個受歡迎的老師。
美國很多大學都很注重“普遍性教育”,就是讓學生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都要有涉獵,所以到第三年才正式確定專業(yè)。在前兩年學習的過程中,你很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我就是在上過一節(jié)世界古代史課之后才決定將歷史也作為一個專業(yè)。商學是熱門專業(yè),因此商學院需要上完三節(jié)相關的必修課才能申請,只有50%-60%的申請人能進入商學院。據說曾經有一個學生將三節(jié)必修課中的每節(jié)都修了兩到三遍才達到要求,終于被商學院錄取,而上了一年之后發(fā)現(xiàn)商科不適合自己,當即退出商學院,轉了別的專業(yè)。這個人的經歷成為了一個傳說,通常被我們用前半部分來勵志,不過后面退出商學院的部分還是讓我有些佩服。
總之,想進入一個頂尖學校,你就必須是相匹配的人才,無論在哪個理智的國家都是這樣。這個道理愿意懂的自然懂,不愿意懂的解釋了也沒用,so why bother?
更多內容請關注學校百科網留學頻道。
(實習編輯:劉伯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