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那些名人出國留學?老一輩的有很多,那個年代出國是時尚和救國的途徑。
去法國的有很多,包括鄧小平。最值得一提的是: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當時,留美幼童中,涌現(xiàn)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
一、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
二、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F(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三、葉劍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中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久經(jīng)考驗的共產(chǎn)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
四、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1877年3月(光緒三年二月)赴英國學習海軍,與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結(jié)為忘年交。
五、宋美齡(1898年3月4日 —2003年10月24日;另有報道說是1897年出生),海南文昌人,中國近現(xiàn)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卓越領導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間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夫人。1910年(也有說是1907年),宋美齡跟隨赴美留學的二姐宋慶齡到了美國,后就讀于威斯里安女子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葉劍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嚴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美齡
出國留學的國內(nèi)名人都有哪些?老一輩的有很多,那個年代出國是時尚和救國的途徑。去法國的有很多,包括鄧小平。最值得一提的是: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當時,留美幼童中,涌現(xiàn)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誰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容閎是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
容閎,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出生于1828年,逝世于1912年。容閎是第一個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與他的貢獻:
容閎一生至少辦成了兩件事:在中國建成了第一座完善的機器廠—江南制造局;在中國組織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出洋—一百二十名幼童分四年赴美留學。這是中國辦“洋務”的兩樁大事業(yè)。
容閎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畢業(yè)生。1847年赴美,1854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1855年歸國。
1860年他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會晤干王洪仁玕,提出組織新軍、辦軍校、改學制等七項“新政”建議,但未被采納。
1863年他入曾國藩幕,被派往美國購買機器,籌建江南制造局。
容閎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一代,能像自己一樣出洋留學,獲得先進的西方教育,從而以西學改造中學,使中國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梢哉f,正是在容閎遠赴重洋的留學期間,他初步醞釀了致力于西學東漸教育、以期振興中國的計劃。
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學的建議,被采納。1872—1875年容閎初任留美學生監(jiān)督,支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宜。這一計劃是容閎一生的心愿,但是這一計劃最后還是付諸東流,讓容閎心痛不已!在留美幼童計劃取消后,容閎一直都關注中國形勢,先后都為中國政府提出不少建議,但是都一一不被采納,這使容閎心灰意冷。在他人生的最后因為他參加了革命派的事業(yè),被清政府通緝,他迫于無奈逃于香港與美國,最終壯志未酬地悄悄走完一生。在他人生的盡頭,躺在病榻上的容閎還密切關注故國的政局,直到逝世前月余,還在信中表示愿為“助纂民國憲法”而“竭力”。
在19世紀中國興起的三次學習西方的浪潮中,容閎一直是倡導者、推動者、實施者,甚或領導者,滿腔熱情地從事“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的光明磊落事業(yè)。中國有哪些名人是高考后就出國留學了楊瀾 1968年生于北京,1990年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同年成為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女主持人。1994年至1996年赴美國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yè)就讀并獲碩士學位。1996年夏,楊瀾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shù)次獲得普利策獎的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導演了《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紀錄片,在哥倫比亞電視網(wǎng)晚7點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chuàng)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獲評論界好評。 楊瀾現(xiàn)任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不管是主持人,女老板,慈善大使,楊瀾的表現(xiàn)和她自身良好的素質(zhì)是分不開的。
曾子墨 1991年保送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國際金融,1996年以畢業(yè)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畢業(yè)后加入國際著名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先后在紐約、香港等地參與、完成大型企業(yè)收購及公司上市項目。當她的同學正為高考焦頭爛額時,她已因“總分永遠第一”獲得了保送中國人民大學的資格;當夢想留學美國的本科生、碩士生們向托福600分沖刺時,18歲的她以660分的驕人成績奪得北京市第一;當同窗們還在忍受著枯燥的課程,她已持全額獎學金踏入美國常春藤名校;當哈佛女孩劉亦婷還在大學門口徘徊,她已當之無愧成為華爾街的明星;當在摩根斯坦利的事業(yè)似乎已達到頂峰,她又毅然決定投身鳳凰衛(wèi)視追尋夢想的真正生活。美國留學 美國留學費用 美國留學條件 美國留學政策 http://us.533.com
還有宋氏三姐妹和冰心都是畢業(yè)于衛(wèi)斯理學院,兩彈元勛鄧稼先畢業(yè)于普渡大學,物理學家錢學森是加州理工大學的校友,經(jīng)濟學教授郎咸平也曾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員,中國現(xiàn)代物理學奠基人·饒毓泰在普林斯頓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大提琴家·馬友友曾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后,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yè)之前便退學,并前往哈佛大學就讀。1976年馬友友于美國哈佛大學畢業(yè),并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其實在中國還有很多人都是有美國留學的經(jīng)驗,他們大多學成歸來報效祖國,他們用行動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努力和能力。在他們眼中,出國深造是一種提升自我的途徑,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的各行各業(yè)做貢獻是一種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留學美國,名人與名校,你的想法呢?留學過日本的中國名人有哪些
有魯迅、李大釗、郭沫若、董必武、郁達夫等。
1、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yī)科專門學校(肄業(yè))。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表現(xiàn)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魯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yè)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jié)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yī)。1921年,發(fā)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號壁伍,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中華革命黨。
1920年秋,與陳潭秋等在武漢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長期參加同國民黨談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書記、重慶工委書記、中央財經(jīng)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董必武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率領接收工作委員會華東工作團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勝利完成了任務。
察哈爾北部地區(qū)出現(xiàn)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組織醫(yī)務人員前往疫區(qū),迅速制止了疫情的進一步發(fā)展。
后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七屆、八屆、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xiàn)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xiàn)東京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郁達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必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大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有哪些家喻戶曉的名人,是曾經(jīng)在晚清赴美留美的幼童?在清朝末期,隨著西方工業(yè)革命的展開,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見到了清朝和西方的差距,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間,便開始了一場推動了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洋務運動”。
在整個“洋務運動”中,為了學習到西方的先進技術,1872年 ~1875年,洋務派派遣了一批留學生前往了美國學習。在這些年間,先后派遣出國的留學生有4批,數(shù)量加起來有120名,這些孩子的年齡并不大,平均下來也就12歲的樣子。這些孩子,都是相當優(yōu)秀的 ,其中,有很多人的名字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像我們所熟悉是詹天佑、唐紹儀、蔡紹基、吳仰曾等,都是當初去美國留學的人。
詹天佑在1878年進入了耶魯大學,修習了土木工程,在我們國家鐵路建設上,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他是我們國家第一個鐵路總工程師,在1905年~1909年間,便帶領著國人修建了一條震驚中外的“京張鐵路”。
唐紹儀是第三批次去美國留學的孩子,后來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后來,唐紹儀在民國初期成為了內(nèi)閣總理。他是個優(yōu)秀的外交官,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我們國家的主權和民主共和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吳仰曾是第一批去美國留學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學習過礦冶,雖說在學業(yè)完成之前就被召回國了,但是,在回國之后,吳仰曾依舊在礦冶上有所成就。1900年,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 的時候,吳仰曾一直拼命保護我們國家的礦場。除此之外,吳仰曾還在照相技藝和器材上有所成就,還翻譯了《照相新編》。
蔡紹基是第一批留美的兒童,在回國之后,參與了北洋大學的創(chuàng)立,后來還成為了北洋大學的校長。1900年,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時候, 北洋大學 被占領,蔡紹基一直和對方交涉,爭取復校,后來被拒絕后蔡紹基在西沽武庫重新建校。
當時赴美留學的兒童,很多都進入了世界的頂尖大學深造,在回國后,對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三言兩語難以說清楚的,通過上面幾個人物便可知道一二。
請問有哪些名人是出國留學,還人回國為國家做貢獻的,謝謝啦鄧稼先鄧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nèi)鄰居的楊振寧結(jié)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在昆明參加了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于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并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lián)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jié)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魯迅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yōu)異,使他在畢業(yè)后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后來進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y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y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yī)學啟發(fā)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xiàn)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jīng)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里,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于是魯迅棄醫(yī)從文,離開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fā)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于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奠定了他后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在當時,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譯了兩冊《域外小說集》,他個人單獨發(fā)表了《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一系列重要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熱情地呼喚“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的“精神界之戰(zhàn)士”。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后的現(xiàn)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后,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巖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fā)出來。在那時,他已經(jīng)在教育部任職,并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冰心
1923年,冰心以優(yōu)異的成績?nèi)〉妹绹査估哟髮W的獎學金。出國留學前后,開始陸續(xù)發(fā)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20歲出頭的冰心,已經(jīng)名滿中國文壇。
在去美國的杰克遜總統(tǒng)號郵輪上,冰心與吳文藻相識。冰心在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院攻讀文學學位,吳文藻在達特默思學院攻讀社會學,他們從相互的通信中,逐漸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吳文藻不約而同到康耐爾大學補習法語,美麗的校園,幽靜的環(huán)境,他們相愛了。
1926年冰心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吳文藻則繼續(xù)留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學的博士學位。冰心回國后,先后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與學成歸國的吳文藻在燕京大學臨湖軒舉行婚禮,司徒雷登主持了他們的婚禮。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創(chuàng)作不輟, 作品盡情地贊美母愛、童心、大自然,同時還反映了對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和不同階層生活的細致觀察,純情、雋永的筆致也透露著微諷。小說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兒姑娘》,散文優(yōu)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歸――獻給母親的在天之靈》等。有史料記載的中國第一位出國留學的人是誰?在中國歷來 真正以留學的名義出國的是容閎 下面是他的資料
2004年8月3日,美國耶魯大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發(fā)布會,紀念中國首位留美學生容閎自該校畢業(yè)150周年。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溫出席了發(fā)布會。1847年,19歲的廣東青年容閎赴美求學,并于3年后考入耶魯大學學習法律。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并獲得學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留美學生?;貒院?,容閎前后組織了4批共120幼童赴美留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官費留學的先河。在這些留美幼童中,涌現(xiàn)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蔡紹基等歷史名人。 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
在發(fā)布會上說,容閎是中國近代史上出國留學的開拓者,也是官派留學的首倡者。早期的中國留學生滿懷報國之志,刻苦學習,他們的坎坷經(jīng)歷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2]2000年的5月5日,容閎的肖像進入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名人堂。我記得2003年耶魯大學校長訪華期間,我曾見到了他本人,他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耶魯畢業(yè)了許多的優(yōu)秀學生,誕生了5位總統(tǒng),包括克林頓、老布什、小布什等,出了1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事實上,容閎是中國真正融入西方現(xiàn)代文明,并以不帶偏見的眼光觀察那個世界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紀念他的創(chuàng)舉,卻似乎忘記了他在那個時代的寂寞與悲涼。容閎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歷程中嘗盡坎坷,而被他送出國外留學的幼童,絕大多數(shù)在沒有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就因為大清帝國頑固派對現(xiàn)代文明的無知與抵制,而提前被強令回國。這一段歷史,也許才是最值得我們銘記并且反思的。
1855年,26歲的容閎懷著報效朝廷的愿望,回到祖國。面對祖國的落后和異邦的強盛,容閎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以西方之學術,灌輸與中國”。
當時清政府在慘遭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和割地賠款之后,又遭到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的嚴重打擊,正面臨覆滅的危險。當時,容閎這位只有美國學位,而無清廷功名的留學生報國無門、只能望國興嘆!
1853年,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清政府的統(tǒng)治趨于穩(wěn)定。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清政府在經(jīng)歷了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火燒圓明園的慘痛打擊之后,開始注意啟用一些開明之士,并積極尋求富國強兵之道。此時,受過多年美國教育、懷有教育報國思想的容閎,努力通過各種關系說服朝廷派遣留學生。
1868年,清政府與美國政府簽訂了《浦安臣條約》。其中有“中國入美國的大小官學,可享受最惠國人民待遇“的條款。這種在教育交流方面的最惠國待遇,為容閎向美派遣留學生計劃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870年,天津發(fā)生了焚燒法國教堂并殺害領事的“天津教案”。容閎經(jīng)人推薦被任命為經(jīng)辦此案的李鴻章、曾國藩的翻譯,這終于使得他有機會向曾、李二人提出選派幼童留學的大膽計劃。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