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據(jù)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表明,針對年齡40多歲到60多歲的成年人,發(fā)現(xiàn)其學歷不只和智力有關系,還會被社會背景所影響。
該研究發(fā)現(xiàn),擁有相近智能的孩子可能會有相當不同的考試結果。
這項研究了解了5000名英格蘭、蘇格蘭及北愛爾蘭人的經(jīng)歷。
此計劃由牛津大學的社會政策與干預系(Department of Soci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安排進行,研究對象為1940年代后期至1970年之間出生的人。
研究人員把這些人青壯年時期的學業(yè)成績和他們在10到13歲時做的學科測驗的成績做比較。
研究顯示學歷不只和智力有關系,還會被社會背景所影響
潛能浪費
研究結果顯示,來自較為富?;蚋改附逃潭容^高的家庭的小孩,和聰明程度相近卻較為貧窮的小孩相比,通常都會在考試中表現(xiàn)得更出色。
研究人員說,這表示,在60年代到80年代時,有許多貧窮但聰明的學生并沒有完全發(fā)揮他們的潛力。
在研究對象之中,最年輕的一群,也就是在1985年左右從學校畢業(yè)的學生中,繼續(xù)學業(yè)上大學的人少于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而研究對象之中年紀最大的一群,就是在70年代早期從學校畢業(yè)的那群,只有約5%得到大學學歷。
但最令牛津的學者感驚訝的是,同期在瑞典所進行的研究,也顯示出了經(jīng)濟背景和學術成就之間緊密的關聯(lián)性。
報告的主筆厄爾澤塞拜特·布克迪博士(Dr.Erzsebet Bukodi)說,他們本來預期瑞典會是比較機會平等的情形,但結果顯示貧窮的孩童仍然是處于劣勢的。
缺乏流動
參與編撰報告的約翰·戈爾德索普教授(Prof. John Goldthorpe)說,研究結果說明了瑞典在用人唯才的系統(tǒng)上并沒有顯著的領先”,而且也讓大家開始思考,教育政策是否能用來幫助社會流動?
布克迪博士也特別注明50到70年代的重大社會變遷,大家以為社會流動量有所增加,但這些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階層之間的鴻溝仍然存在。
布克迪博士說,在這30年之間,社會背景和學歷之間的強而有力的聯(lián)系仍未消失。
盡管缺乏一個絕對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貧窮但資質優(yōu)異的孩子還是有機會勝過那些較為富裕但較不聰明的孩子,但對他們來說,這仍是一場艱苦的奮戰(zhàn)。
研究顯示,在英格蘭、蘇格蘭及北愛爾蘭1970年出生之最頂尖的學生之中,有80%的富家子弟取得兩門A-level考試的或相等的成績,但貧窮的學生中這個比例卻只有40%。
這表示在80年代時,有超過半數(shù)之貧窮卻聰明的學生因沒有兩門A-level的成績而沒有繼續(xù)升學。
布克迪博士說:我們看到在英國及瑞典的教育系統(tǒng)中,如果來自劣勢的背景,就算是很聰穎的學生也會在求學旅程中遭受阻礙。”
聰明的人當然有可能選擇以教育之外的方式來生活,但實際上,有很多的英國及瑞典的學童無法完全發(fā)揮其學術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