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優(yōu)選克里米亞戰(zhàn)爭對俄國產生的影響:
通過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看到了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俄國軍隊的訓練與武器與英法也有很大差距,這促使俄國進行農奴制與軍事改革。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并走向崩潰。
克里米亞戰(zhàn)爭(英文:Crimean War,又名克里木戰(zhàn)爭、東方戰(zhàn)爭、第九次俄土戰(zhàn)爭),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fā)的一場戰(zhàn)爭,是拿破侖帝國崩潰以后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zhàn)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后向俄羅斯帝國宣戰(zhàn),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fā)了國內的革命斗爭。
戰(zhàn)爭后果:
1854年,交戰(zhàn)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zhàn)談判。俄國認為同盟國所提條件無法接受,和談于1855年4月中斷。
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茲伯爵帶著奧地利帝國的最后通牒到達圣彼得堡,要求俄國接受停戰(zhàn)。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促使俄國決定停戰(zhàn)的關鍵,俄國已經無力拒絕奧地利的最后通牒。
1856年1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奧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會召開。英、法、土、撒丁和俄國參加,奧地利因為提出“維也納四點”方案也參加了和會。沙皇希望普魯士出席,以得到它的支持。但英國反對,理由是普魯士沒有參戰(zhàn)。3月16日討論黑海問題時,普魯士才以1841年《海峽公約》簽字國的身份參加。和會上俄國全賴拿破侖三世的支持,后者也不希望俄國遭到過分削弱而英國在近東一家獨大,拿破侖三世另一個用心是讓俄國更加記恨奧地利而在將來親近法國。奧地利企圖霸占已經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但遭到法俄的強烈反對。
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月30日《巴黎和約》簽字,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土耳其保證不分種族與信仰改善境內人民的狀況;俄國收復克里米亞半島被占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并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仍歸土耳其,由列強共同保證;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國軍艦通過兩海峽,禁止俄國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多瑙河航行自由。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準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俄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并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
和會對國際法的一大貢獻是通過了《海上國際法原則宣言》,附于《巴黎和約》。這個宣言直到今天依然是國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俄軍損失52.2萬余人,土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2.2萬人。俄國為這場戰(zhàn)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