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歷史公務員考試(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嫉臍v史人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北宋時期的歷史公務員考試的一些知識點,和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考的歷史人物有哪些的問題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話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決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北宋時期的歷史公務員考試(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考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本文目錄

北宋時期的歷史公務員考試(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嫉臍v史人物有哪些)

  1.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嫉臍v史人物有哪些
  2. 如何認識北宋后期科舉考試對北方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
  3. 宋朝的科舉到底會考哪些題目
  4. 唐宋朝的科舉制度及考試內容
  5. 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嫉臍v史人物有哪些

1.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北宋時期的歷史公務員考試(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考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2.曹操: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觀滄?!贰洱旊m壽》。

3.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出師表》為其代表作。

4.曹植:字子建,詩人,曹操的第三子,代表作為《七步詩》。

5.干寶:東晉史學家、文學家,著有筆記體志怪小說《搜神記》。

6.陶淵明:東晉詩人,存留120多首詩,其中20多首田園詩,開辟五言詩的新境界?!短一ㄔ从洝贰稓w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都是其代表作。

7.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著有《水經注》。

8.王之渙:詩人,歌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3623736邊塞的詩歌最著名。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

9.王維:盛唐時期著名詩人,以山水詩成就為最,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別》《使至塞上》。

10.孟浩然:擅長山水田園詩,與王維并稱“王孟”。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

11.王昌齡:擅長七絕,主要寫邊塞詩和宮怨詩。

12.李白:詩仙,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象豐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語言瑰麗活潑,擅長樂府和絕句,許多詩成為千古絕唱。

13.杜甫:詩圣,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語言,許多詩流傳千古。

14.白居易:香山居士,晚唐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深刻反映現(xiàn)實,反映民眾疾苦,感情充沛,語言通俗,雅俗共賞。代表作有《長恨歌》《憶江南》《賣炭翁》。

15.韓愈:世稱韓昌黎,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恢復古代樸實文風,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

16.柳宗元: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寫出大量優(yōu)秀散文、游記、寓言、詩歌等。代表作有《小石潭記》《江雪》《捕蛇者說》。

17.杜牧:晚唐杰出詩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督洗航^句》、《阿房宮賦》等為其代表作。

18.岑參: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代表作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9.劉禹錫: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烏衣巷》《陋室銘》。

20.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21.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散文、詩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22.蘇軾: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均有極高成就。倡導詩文革新運動。

23.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提倡變法。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代表作有《傷仲永》《游褒禪山記》。

24.李清照:北宋女詞人,在散文詩詞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聲聲慢•尋尋覓覓》《夏日絕句》。

25.陸游: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是現(xiàn)留詩作最多的詩人,存詩9300多首。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

26.辛棄疾: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

27.文天祥:北宋政治家、詩人,寫了許多愛國主義詩文,代表作有《正氣歌》《過零丁洋》。

28.柳永:北宋婉約派詞人,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chuàng)作慢詞獨多。代表作有《雨霖鈴》《少年游》。

29.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代表作有《愛蓮說》。

30.姜夔:南宋詞人,代表作有《揚州慢》。

31.關漢卿: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作有《竇娥冤》。

32.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搜集整理關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水滸傳》。

33.羅貫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34.吳承恩:在民間傳說、雜劇和其他著作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西游記》,是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

35.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通俗小說作家。作品以所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最著名。

36.蒲松齡:字留仙、劍臣,號柳泉,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

37.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yōu)秀長篇諷刺小說。

38.曹雪芹:完成了《紅樓夢》前80回,《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現(xiàn)實主義的最高峰。

39.龔自珍:清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40.顧炎武: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公務員公告預約

如何認識北宋后期科舉考試對北方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

907年唐朝被朱溫滅亡后,,中國進入短暫的分裂期,是為五代十國。960年趙匡胤代北周而立宋,中國開始進入300余年的趙宋統(tǒng)治。趙宋建立后,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中央集權,采取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那么,對于選取具有真實才能的文官就尤為重要。

科舉初建于隋,發(fā)展于唐,而科舉到了宋代更加的豐富,各項制度不斷的修改,最后成為定制,為歷朝后代所榜樣。即便到了現(xiàn)代,我們的高考、公務員考試中,也能看到宋代科舉制度的影子,可見其制度之完備,影響之長遠!

一、生源

我們之前講隋唐,那時期考生可以是來源于學館、社會自學的讀書人。宋初承接唐朝制度,但中期開始便不在招收社會生源“鄉(xiāng)貢”,所有考生皆來自于地方學館以及中央的太學。

宋仁宗慶歷四年,范仲淹實行變法,關于科舉方面歷史稱之為“慶歷興學”,這是宋代第一次興學。其中之一的措施便是“令州縣立學”,規(guī)定應試科舉的士人必須在學校習業(yè)300日。第二次便是王安石變法中的科舉改革,史稱“熙寧興學”,這是宋代第二次。主要是中央太學實行“三舍法”;當?shù)亟逃O置學官進行管理,當?shù)卣荒芨深A。還有第三次我們稱之為“崇寧興學”,宋徽宗時期蔡京主持,規(guī)定全國各地興建學校;建立縣、州、大學三級相聯(lián)系的學制系統(tǒng)。至此,政府對人才的選拔,完全依靠地方和中央學校進行。隋唐時期的“鄉(xiāng)貢”基本上不復存在。

在宋代,科舉考試的資格門檻大大降低,所以有宋一代,科舉取士人數(shù)大大超過前朝。士子們不用擔心貧窮上不起學,宋代政府給貧窮學子補貼。據資料記載:宋仁宗時期,家境貧寒,交不起住宿費用的可以暫住在太學宿舍中;宋神宗時期,太學貧寒學子可每月領取三百文補助,后期甚至到達近千文!所以在宋代,對于考生身份的偏見幾乎不存在,這樣也就為宋代提供了大量的寒門士子,擴大了宋朝統(tǒng)治基礎,使宋代各方勢力趨于平衡,政治更加穩(wěn)定!

二、考試的方式

李唐時期,士子們考試先要通過地方初級的“解送試”,然后將名單送至中央,然后參加中央的“省試”,最后張榜結束整個一個周期的取士。而在宋朝,隋唐時期的二級選舉制度慢慢進行改變,在宋太宗時期殿試成為的定制,那么宋代三級考試制度從此確定,以后元明清三代,皆采用宋代所形成的三級考試制度。

這里主要講下宋代殿試與前朝的區(qū)別。我們知道,殿試其實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但是未能成為定制。而且,唐朝的殿試,大部分只是天子代替“省試”的官員去巡視考試而已,其地位實質上就是“省試”。但在宋朝,殿試便正規(guī)很多。首先,設置殿試官,負責殿試的具體事情;并且設置巡捕官監(jiān)視,防止作弊;皇帝也會親臨現(xiàn)場進行巡考,以示威嚴莊重。

在殿試改卷流程方面也有制度規(guī)定。一般分為幾個步驟:第一:設置編排官彌封試卷。所謂彌封就是將考生信息遮住,以防串通;第二,彌封后將試卷交給彌封官員進行謄寫,也就是從新將試卷謄寫一遍,防止考生在試卷上做記號;第三,再把試卷交給初考官進行審核;第四,初考官審核完后,覆考官再進行審核,確保信息不會泄露。最后,編排官再將考生信息和試卷對應后,把考試結果給皇帝。這一復雜的流程為的就是給考生一個公平公正的考試環(huán)境,即使發(fā)展到今天,彌封試卷的方式仍然存在。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你在“省試”通過后,參加殿試不合格,你也就不被錄取。這也就表明,殿試是最后的一項考試,由天子欽點,點中的考生,便成為“天子門生”。這樣,既增加了考生對殿試的重視,同時也使考生的榮耀感增強。最重要的是,增加君臣之間的關系,為君主集權增加了砝碼。

三、考試的內容

宋代不同于唐朝,唐代考試科目繁多且不實用。在范仲淹、富弼的“慶歷新政”中,頒布“精貢舉”。主要措施為:將原來進士科注重詩賦改為策論;明經科中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原來是背默和填空,毫無意義)。王安石變法更直接:廢除明經諸科,只留進士一科,并且主考經義和策問。同時設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斷案。所以宋代與隋唐不同,宋代更注重實用。從實質上說:考試內容的變化,便是宋代經濟發(fā)展的縮影,經濟生活講究實在,所以背誦、默寫毫無技術性、不實用性的內容便不受重視。后來王安石變法失敗,詩賦又被重視,那么科舉中詩賦取士和經義取士便評分秋色,大致確立這二科取士的制度。

三、考試時間

隋朝時期,考試周期為一年一舉。所以,在唐289年的統(tǒng)治時間,開科270余次。而在宋朝初期,宋太祖仍然沿襲舊制,實行一年一考。但在繼任者太宗時期,這個規(guī)則開始打破,兩年一考,一年一考的現(xiàn)象都有,這就看當時國家的政策,“中我懸料,幾乎數(shù)百,所宜暫停貢舉”,這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發(fā)布的詔書,認為前一年取士太多,而停止科舉一年。在太宗朝21年,總共科舉數(shù)量在8次,不可謂不少,但是取士總量是相當可觀的!宋真宗和仁宗時期,考試周期不是很固定,真宗時期,一般兩年或者三年一考,仁宗時期甚至出現(xiàn)四年一考,時間短或長都帶來很多不便。時間短不利于考生復習,時間都花在旅途中;時間過長使很多考生出現(xiàn)荒廢學業(yè)的現(xiàn)象,甚至一旦錯過科舉,便要經過兩個考試周期,耽誤的時間太長。在宋英宗朝,三年一考的模式開始固定下來,“載圖事制之中,俾從更定之令,今后宜每三年一開科場”。宋神宗也曾說:遠方應舉,往來甚勞,人以為不便,故改間歲為三年。自此,元明清歷代皆效仿宋代,三年一考。

綜上,宋代考試時間每朝都不一樣,甚至一朝不同的時間也不一樣,并不是說統(tǒng)治者將科舉作為兒戲,反而正是統(tǒng)治者重視,對科舉取士的不斷嘗試,不斷的完善,以至于科舉取士制度為后世所效仿。

宋代是科舉制度的完善時期,相較于隋唐,各項制度不斷的進行補充。

1、回避制度。

在唐代,主考官有親屬參加考試的必須參加“別頭試”(內容可參考我的文章《唐朝科舉制度簡論》)。在北宋,這個制度不斷完善。中央和地方擔任主考官、副主考、內簾官、外簾官(簾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考人員和閱卷人)的親屬和門客都必須參加“別頭試”。在南宋,地方政府舉行的“別頭試”逐漸發(fā)展為“牒試”,指地方上官員親屬、門客參加的科舉“解送試”。中央級別官員的親屬也必須參加此類考試,才能做官。

唐代以來,主考官確定基本上不會再進行更改,所以歷朝只有考生回避考官的“別頭試”。而在宋朝這方面的政策在松動,規(guī)定考官有親屬參加科舉時必須上報,進行回避。

紹興十年,宋高宗下詔:“諸州遇科場年份,封彌、謄錄之類,先從本州取會見任官,有無親戚赴試,如別無應避之人,方許差?!敝冈诘胤缴系姆鈴浌佟⒅`錄官等官員有親屬參加科舉的,必須進行回避,如果沒有才能夠選為考官。北宋和南宋時期,殿試考官有親屬參加考試的也必須進行回避。

而且,在南宋時期,“解送試”考官要求回避籍貫。本州籍貫的官員不得擔任當?shù)氐闹骺己捅O(jiān)事,本州的主考和監(jiān)事都必須來自于其他州縣。

宋代對回避制度的發(fā)展,在我們現(xiàn)代的高考制度中,也在使用。本區(qū)的監(jiān)考老師必須來自于其他區(qū)域,而且有老師家屬參加高考的不能擔任本年度的高考監(jiān)考老師和改卷老師。

2.鎖院制度。

在唐朝,“公薦”(舉薦)制度盛行(可參考我的前一篇文章),造成請托之風。宋代為了減少請托之弊端,廢除科舉中的“公薦”這個措施,同時,實行鎖院制度。

鎖院指的是“鎖”住主考官,并不是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一旦官員被任命為主考,那么從考試開始到這個考試結果出來,都必須在考場之中。這個制度有點像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出題人,傳聞高考前幾個月遍被高招辦傳喚出題,與外界斷絕聯(lián)系,直至高考完才能出來。

3.彌封、謄錄制度

彌封又稱為糊名制度。這個唐代就出現(xiàn),在宋代成為定制。但是又怕考生在試卷中做記號,又實行謄錄制度,即派官員將考生的試卷從新抄寫,這兩種制度有效的避免舞弊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4、蒙學制度。

我們知道在唐朝就已經出現(xiàn)的童子科,但是相關制度還夠完善,童子基本處于一種自學狀態(tài)。但在宋代,仍然存在童子科,而且對兒童教育越發(fā)重視,兒童思想比較簡單,容易操縱。隨著地方學府的完善,對兒童的教育也比較完整。宋代創(chuàng)作了一種蒙學詩,內容直白易懂,為兒童所傳唱。

5.對考試官員的懲罰制度。

宋代科舉的完善,增加各類官員去組織和監(jiān)督考試。那么對考試官員的要求也比較嚴格。對于“考校不清”、“取舍不當”者加以處罰。對于那些應回避而沒有回避的官員,一經查出,考生輕則降名,重則除名。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以及相關史料記載過多次科場案子。說明在宋代,考試不僅對考生要求高,對考官同樣要求嚴格。這樣才能選出真正的才子。

宋代對于文官的重視,決定著他對于科舉制度的完善??婆e制度的完善反作用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無法比擬的,趙匡胤層經誓言“不殺士大夫”,在宋代各朝也難以見到被賜死的文官,比較重的刑法便是被貶去邊遠地區(qū)了。

在教育方面,國家也是傾盡全力,連地方州、縣也是設置官學,并且對貧窮學子的經濟支持。也正是宋代重視教育,所以我國宋代的文化方面也是百花齊放,唐宋八大家宋代人物占了六位,理學和心學在宋代開端發(fā)展,這些都離不開宋代教育的發(fā)展。

總之,宋代對科舉制不斷探索,也曾走入誤區(qū),經過多次的嘗試,科舉才得以完善,為后代所借鑒。以上只是參考了部分資料,提出些比較常見的制度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不當之處,希望予以改正

宋朝的科舉到底會考哪些題目

如果我問:古代的科舉考試考什么?也許你會不假思索地說:考八股文唄。

但這個答案并不準確,至少不夠全面。相對于科舉制度,八股文的歷史要短暫得多,科舉制創(chuàng)立于隋朝,而八股文要到明代才出現(xiàn)。即使在明清時期,科舉也不僅僅考八股文,明代的鄉(xiāng)試與會試各考三場,首場試經義,此即所謂的“八股文”,第二場試“論”及應用文寫作,第二場試“策”;清代的鄉(xiāng)試與會試也是各考三場,首場試經義及韻詩,第二場試經文,第三場試“策”。在八股文尚未登場的宋代,科舉考試的題目就更豐富多樣了。

宋代的科考實行兩級試:發(fā)解試與省試。發(fā)解試相當于初試,由各州郡主持,考生通過發(fā)解試獲得參加省試的資質;省試相當于復試,由禮部主持,被錄取者便可從此步入仕途。至于殿試,通常都不黜落,只排定名次。

宋代科舉又分進士科以及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法、明經各個專科,以選拔專業(yè)人才;此外還有“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悉許應詔”的特別考試,叫做“制科”。其中以進士科最為重要,錄取的人數(shù)也最多。后王安石罷諸科,只保留進士科與制科,另設新明法科遴選司法官。

我們要介紹的主要是進士科省試與殿試的試題。宋代省試的科目雖然屢經變革,但有四個科目差不多是必考的:詩賦,經義,論,策。殿試通常都是試策。各個科目各有其功能,用宋人的話來說,“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p>

我們都習慣將現(xiàn)在的高考比擬為古代的科考,其實科舉要比高考重要得多,高考只是高校錄取新生的門檻而已,科舉卻是傳統(tǒng)社會選拔賢能之士治理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婆e制度的設計目的,是識別、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治國人才,“網羅天下之英雋”,因此需要以試詩賦考查應試者的文學才情與審美能力,以試經義考查對經典義理的理解與闡釋,以試論考查應試者的學識與見解,以試策考查解決時務的識見與才干。

宋人輕詩賦而重經義、策論,如司馬光極力反對以詩賦取士:“國家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德器識以弼諧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略勇果以捍御外侮,小者刑獄錢谷以供給役使,豈可專取文藝之人,欲以備百官、濟萬事邪?”詩賦題目在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地位逐漸下降,經義與策論的重要性則得到強化。

從答題形式上看,試經義、試論、試策都有點像今天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議論文為主,目的當然是為了測試考生對于經典、史事、時務的見解??荚嚂r,主考官會在試場前面掛出一塊簾幕,“出示題目于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就簾外上請,主文于簾中詳答之訖,則各就位作文”。一般考三場或四場。

具體來說,試經義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明清時試經義演變成考八股文,從外在的文體形式到內在的思想都嚴重僵化,但在宋代,人們崇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語本為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碑銘,我們借用來形容宋人之學術,陳先生必定同意,因為陳先生又說過,“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為自由?!保?,考生可以自由解經、傳注、質疑古說、闡發(fā)新見,“借他題目說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顧經文,務自立說,心粗膽大,敢為新奇詭異之論”者。

王安石設經義科目,并試圖將他的新學立為考試評判標準,即受到司馬光的抗議:“王安石不當以一家私學,欲掩蓋先儒,令天下學官講解及科場程式,同己者取,異己者黜?!艏赫摴牵热骞?,何患學者不棄彼而從此,何必以利害誘脅,如此其急也!”司馬光所追求者,是各家各自解釋經學,百家爭鳴,在思想市場展開競爭。

試論,則類似于命題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評論經史記載的某個典故或某一位歷史人物。北宋嘉祐二年(1057)進士科省試的論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典出《尚書》孔安國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睋Q成現(xiàn)在的說法,這題目就是“論疑罪從輕”。當年蘇軾的應試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深獲主考官歐陽修的贊賞。在這篇文章中,蘇軾還杜撰了一個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边B歐陽修都不知出自何典。這要是放到明清時期,恐怕有欺君之罪。

試策跟今天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時務提出具體問題,讓考生發(fā)表見解,所以又稱“策問”,考生的回答則稱“對策”。對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灑灑寫了上萬言的對策。由于策與論都是議論文體,宋人又將兩者并稱為“策論”。

策問往往可以體現(xiàn)出題者的“問題意識”,許多當過主考官的宋朝文人都對自己擬出的策問題目有些“敝帚自珍”,將策問收入自己的文集。如《歐陽文忠公集》收錄有策問多道,其中一道問:“周天子之田方千里,號稱萬乘,萬乘之馬皆具,又有十二閑之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車馬,車馬豈不多乎哉?千里之地,為田幾何,其牧養(yǎng)之地又幾何,而能容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為田幾何?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廣矣,常患無馬,豈古之善養(yǎng)馬而今不善乎?宜有說以對也?!贝祟}涉及對宋朝缺乏良馬問題之關切,而要問答這道策問,不但需對馬政有切實見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幾何與畜牧業(yè)知識。

熙寧四年(1071),蘇軾擔任開封府試官,出的策問題目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試述專權的優(yōu)劣”。當時王安石與宋神宗正推行新法,王氏“既得政,每贊上以獨斷,上專信任之”,出現(xiàn)專制的苗頭。蘇軾擬此題目,自然是想引導考生對君相“獨斷”時局的注意與思考。

宋朝是國家全面推行科舉取士的第一個王朝(唐朝雖有科舉,但每榜不過錄取一二十人,宋代的進士選取數(shù)目擴大了十倍以上),科舉制度為宋王朝源源不斷地輸送治理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特別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試,出現(xiàn)非常多的牛人:蘇軾、蘇轍、曾鞏、張載、呂大鈞、程顥、王韶、呂惠卿……,后來的宰相章惇也參加了這一次考試,但因恥于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棄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參加考試,名列進士甲科。這份名單,庶幾囊括了當時最優(yōu)秀的政治人才、文學人才與哲學人才。其實,宋仁宗朝四十年間,無數(shù)才俊都被科舉制發(fā)現(xiàn),進入國家的儲才庫,幾乎做到了“野無遺賢”。

我們看看宋代科舉考試的題目,便會相信它確實可以遴選出有才學、有見識的國家治理人才。今天有些朋友將科舉考試想象得那么不堪,顯然是對科舉制度的歷史缺乏了解、又先入為主地存有偏見所致。

唐宋朝的科舉制度及考試內容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婆e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6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歷史發(fā)展與演變】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fā)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tǒng)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于《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chuàng)時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tǒng)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坪椭瓶苾深悺C磕攴制谂e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频目颇坑行悴?、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康瓤撇唤洺Ee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频闹饕颇俊L聘咦谝院筮M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频目忌袃蓚€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xiāng)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xiāng)貢。由鄉(xiāng)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zhí)w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后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频堑诤?,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后,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jié)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后,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jié)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于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于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并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xiāng)貢,由兵部主考??荚嚳颇坑旭R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频目颇勘忍拼鬄闇p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shù)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于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于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于封建統(tǒng)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于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后,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并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后,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后,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于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后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脊僭u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fā)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于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fā)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并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guī)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后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tǒng)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后,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tǒng)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jiān)學習的,通稱監(jiān)生。監(jiān)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jiān)讀書的稱貢監(jiān),官僚子弟入監(jiān)的稱蔭監(jiān),舉人入監(jiān)的稱舉監(jiān),捐資入監(jiān)的稱例監(jiān)。監(jiān)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jiān)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后,監(jiān)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xiāng)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xiāng)試的,除監(jiān)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jiān)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后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于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于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既∩鷨T,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xiāng)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xiāng)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计谠谇锛景嗽?,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jiān)生均可應考。主持鄉(xiāng)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荚嚪秩龍?,分別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xiāng)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xiāng)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xiāng)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后,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于鄉(xiāng)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于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shù)比鄉(xiāng)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贾械姆Q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后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tǒng)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后,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余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余分發(fā)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yōu)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xiāng)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yōu)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shù)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后闡述為什么,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書。"

▲清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xiāng)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yōu)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后,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fā)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tǒng)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于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于消亡。

我國科舉制度古已有之,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據記載始于漢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礎上,或繼承,或變化,但大體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舉制度加以簡單的敘述。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tǒng)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后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yè)(有月課和季考,后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fā)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xiāng)試,(2)會試,(3)殿試。

鄉(xiāng)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xiāng)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xiāng)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yōu)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后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圣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shù)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tǒng)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余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余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yè)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yōu)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余分發(fā)各部任主事,或分發(fā)到各省任知縣?!胺哆M中舉”這個片斷選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這一回寫的是范進中舉的故事。小說描寫廣東學道周進,到廣州上任,先考兩場生員,考完兩場以后,第三場是南海、番禺兩縣的童生來進行考試。童生里就有范進,范進考完這場考試后就進了學,取得了第一名,人們稱他為“相公”。范進進了學以后想進一步考舉人,考上舉人后人們就會稱他為“老爺”。中舉是科舉考試的一個過程,在我們講評這個故事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一個是科舉的初步考試,一個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婆e的初步考試有這么三種,一種叫童試,一種叫歲試,一種叫科試。童試,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里面選拔了以后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范進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終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這也是一個選優(yōu)的過程,這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考試,叫“科試”。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為了推舉舉人考試的資格,通過這個考試的提名,便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范進剛好趕上童試這一年也是科試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試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資格參加舉人的考試。這是科舉的初步考試。

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它也有三種: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xiāng)試。鄉(xiāng)試考中了以后就稱為舉人,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舉制度規(guī)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可以取得一定官職,可以當縣官、縣太爺了。當然這個職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額。舉人的名額很少,那么舉人當中候補做官的人就更少了,這樣就往往有候補官。這是第一種鄉(xiāng)試。接下來是會試。會試是緊接著鄉(xiāng)試,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舉行。鄉(xiāng)試是頭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試,叫“春試”,這就是會試。會試如果考中了,稱為進士,進士每年的名額大概有300名左右。會試考完以后還要進行第三場考試殿試,在會試以后的第二個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后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這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自明代開始形成的一套很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薄皾h”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科舉制度的影響】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后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guī)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后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yōu)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fā)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xù)。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wěn)定起了相當?shù)淖饔?。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梢哉f,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tǒng)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fā)掘、培養(yǎng)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shù)以百萬。當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shù)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shù)。明朝英宗之后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shù)耐苿幼饔?。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shù)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shù)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圣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tǒng)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無論是眼界、創(chuàng)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但到了明清兩朝,無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shù)都失意于科場??梢酝葡?,科舉制度為政府發(fā)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的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與科舉考試內容的朿䌸有著相負相承的關系。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chuàng)立的中華民國憲法中規(guī)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于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tǒng)。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科舉作弊及其防御】

由于,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因此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一是賄買(即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成績)、二是夾帶考試經文(帶書或抄錄于隨身物品中)入內作弊、三是請人代考。

▲賄買

唐代武則天時代曾設立糊名的辦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為定例。同時又發(fā)明了謄錄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并以抄本送往評級。這樣批卷者連辨認字跡也不能。然而,考生仍可與考官約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詞來作暗號,即所謂“買通關節(jié)”。為了減少這種可能,自宋太宗起訂立了鎖院的制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jiān)察。當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發(fā)榜前不得離開;亦不得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jiān)考,在進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見客人。賄買若然被揭發(fā),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而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

有關江西的公務員常識類試題

春秋戰(zhàn)國秦代名人:

澹臺滅明:春秋末魯國孔子學生,教育家

陳嬰:秦末筑南昌城為郡治所

曾據:西漢曾氏南遷之祖

灌嬰:漢初大臣筑九江城

梅福:西漢南昌縣尉

彭材:東漢農民起義領袖

何湯:東漢虎賁中郎將

唐檀:東漢學者為官不阿

何湯:東漢虎賁中朗將

徐稚:即徐孺子,東漢隱士

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

凈明道家派創(chuàng)始人——許遜

張盛:三國吳道教天師

許遜:導民治水足跡遍贛北諸縣

吳芮:鄱陽第一任縣令

魏晉南北朝名人:

慧遠:東晉高僧佛教首領

桓伊:東晉音樂家

殷羨:晉代任為豫章太守

習鑿齒:東晉史學家

陶淵明-東晉隱逸詩人開山之宗

慧遠:東晉名僧,博通六經

陶侃:東晉大臣

慧遠:東晉名僧建東林寺

雷次宗:南朝劉宋學者隱居不仕

王孚:南朝宋名志士

雷次宗:南朝劉宋時期教育家

胡諧之:南朝齊國重臣拜右將軍

鄧德明:南朝名學者

鄧琬:晉安王劉子勛的鎮(zhèn)軍長史

隋唐五代名人:

林士弘:隋農民起義軍領袖

鐘紹京:江南第一宰相

鐘傳:曾主政江西20余年

第一個私人圖書館創(chuàng)建者李常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胡仲堯:南唐寺丞、國子監(jiān)主簿

鄧王番:唐代尚書、節(jié)度使

饒娥:唐代《新唐書》列入孝女

柯昶:五代后唐進士光祿大夫

吳武陵:唐代進士,翰林學士

施肩吾:號東齋,唐代詩人

王勃:唐朝文學家

來鵬:唐代詩人

張九齡:唐朝大臣、詩人

王仲舒:唐朝文學家

李璟:五代時南唐建南都于洪州

李頗:南昌人,南唐畫家

韋丹:唐時期大臣曾主政南昌

貫休:唐末詩書畫家、僧人

馬道一:唐佛教洪州宗創(chuàng)始人

鄧及:南唐元宗時童子科狀元

盧肇:唐朝江西第一個狀元

白居易:唐朝著名詩人貶任江州司馬

狄仁杰:唐朝侍御史貶任彭澤縣令

李渤:唐朝治江州諫議大夫

董源:江西籍五代南唐畫家

鄭谷:宜春晚唐詩人

徐熙:南唐畫家,為江南名族

行思:唐代高僧住青原山靜居寺

王定保:南昌唐末光化進士

宋齊丘:南唐大臣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廖匡圖:五代時期文學家

廖凝:五代陶詩風格的官吏

王定保:五代筆記小說家

巨然:五代末宋初杰出山水畫家

北宋名人: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首創(chuàng)成人大學的教育家:李燔

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

江西古代書畫名人——黃庭堅

曾準:贛南名門“四曾”開創(chuàng)人

陽孝本:與蘇東坡秉燭夜話

盧光稠:治理贛州城的功臣

臨濟宗楊岐派之創(chuàng)始人:方會

宋敢于直言的——歐陽澈

臨濟宗黃龍派的創(chuàng)始人:慧南

曾民瞻:北宋天文科學家

楊符:宋代詩人

洪羽: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洪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洪芻: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洪朋:宋代江西詩派詩人豫章四洪之一

陳執(zhí)中:宋代名宰相

謝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饒節(jié):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周敦頤:宋代思想家、我國理學的開山祖

謝逸: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惠洪:宋代著名詩僧

劉攽: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罕彼问穼W家《資治通鑒》副主編

劉沆:北宋庚午科榜眼、賢相

鄭獬:北宋文學家,政治家

曾致堯:南豐人,北宋散文家

陳恕:宋進士曾位居副相

吳居厚:北宋政治家

潘興嗣:北宋通經史工詩文

艾宣:北宋畫家氣格不凡

宋祁:宋代史學家、文學家

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科技巨著

王欽若:北宋三朝宰相

歐陽修: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宋儒“本心”哲學宗師——陸九淵

北宋散文大家——曾鞏

張正隨:北宋道教天師

晏幾道:北宋詞人晏殊第七子

孔文仲:北宋文學家三孔之兄

彭汝礪:北宋官員巳科狀元

劉敞:北宋史學家金石學開山之主

侯叔獻:北宋水利家

曾布:曾鞏之弟北宋大臣

徐夢莘:北宋文吏武將懦弱

北宋撫州崇仁學者——吳曾

北宋濕法煉銅家——張潛

北宋刻碑大師——李仲寧

北宋著禾譜農業(yè)專家:曾安止

北宋名將王韶富于韜略

北宋宜黃水利專家——侯叔獻

李覯:北宋創(chuàng)立盱江書院之人

宋仁宗時開倉救濟百姓的夏竦

陳彭年:北宋著名音韻學家

樂史:唐至宋真宗年間名編輯

鐘傳:樂平人,宋代龍圖閣直學士

南宋名人:

曾幾:宋代官員、詩人

徐俯:號東湖居士,南宋文學家

京鏜:宋代封翼國公,謚文忠

胡仔: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yī)

江萬里:宋代白鷺洲書院創(chuàng)始人

宋吉州民間陶瓷家:舒翁、舒嬌

蘇云卿:南宋文人結廬定居東湖畔

裘萬頃:南宋進士,詩人

趙長卿:南宋著名詞人

羅泌:宋代學者精于詩文

陳三槍:南宋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

曾原一:南宋有影響的詩人

池夢鯉:南宋末年恩科狀元

宋元間愛國詞人——劉辰翁

趙善括:南宋詞人,進士

石孝友:南宋詞人,進士

馬廷鸞:南宋忠臣名士

王剛中:南宋名臣哲史學家

劉過:南宋文學家

汪應辰: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

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晏殊

南宋江湖詩風的開山大師——姜夔

程大昌: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經學家

吳曾:南宋名學者

周必大:南宋大臣文學家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徐夢莘:南宋史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周必大

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

南宋著名錢幣學家——洪遵

南宋著名金石學家——洪適

南宋脖子最硬的人——胡銓

南宋天文學家——周執(zhí)羔

洪皓:南宋風節(jié)名臣

南宋名臣、詩人——朱弁

南宋大名醫(yī)——王克明

彭大雅:南宋節(jié)度使臣

南宋知名學者——彭叔夏

南宋官場知名人士:彭龜年

趙汝愚:宋宗室曾任右丞相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陸九淵

南宋知名學者——陸九齡

楊萬里:南宋杰出的詩人

金元名人:

謝縉孫:元代醫(yī)家

陳自明:宋元婦科與外科名醫(yī)

揭傒斯:元代文學家

劉時中:元代散曲作家

汪大淵:元代民間航海家、旅游家

熊良輔:南昌人,元朝文學家

周德清:元代音韻學家兼戲曲作家

歐陽貞:元朝學者,家庭教育家

危素:金溪人,元末學者

危亦林:南豐人,元代名醫(yī)

虞集:元代著名文學家

朱思本:元代地理學家

馬端臨:元代歷史學家

吳澄:元代理學家

程鉅夫:元代文學家

劉辰翁:宋末元初詩人

陰時夫:元代名學者

元朝地理學家——朱思本

元代史學家——馬端臨

金元文學研究——程鉅夫

元代名學者:陰時夫

元代起義的農民英雄——杜可用

明代名人:

忠諫直言的江南才子——解縉

昆腔(南曲)的“鼻祖”——魏良輔

張位:明英武殿大學士兼宰相

黃德溫:“血濺朝衣”的一代豪杰

楊以任:江西五大家之一

李紹:明代古碑文收藏家

李禎:明代參與修撰《永樂大典》

曾質粹:明代翰林院五經博士

郭詡:明代多才多藝的畫家

歐陽必進:明代人力耕地機的發(fā)明者

熊文舉:明代大臣、名學者

羅近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陳道亨:明代忠賢名臣

吳桂芳:明代御倭名將

王一夔:明代天順狀元著名大臣、學者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章潢:明代易學家

章世純:明代臨川四大才子之一

羅萬藻:明末古文家

陳際泰:明代名學者為文敏甚

吳與弼:明代儒家老學究

徐奮鵬:明代文史學家

趙光抃:明代進士任右僉都御史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袁繼咸:明代大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忠臣

郭子章:明代史學家

蕭九賢:明朝一代名醫(yī)

余懋衡:明代清廉大臣

謝一夔:明朝大臣,文學家、教育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魏良弼:明代理學家、教育家

張元楨:明代官吏、詩人

萬元吉:南明大臣,明末詩人

姜曰廣:南明大臣,明末文學家

婁妃:明代女詩人、書法家

傅炯:明代清廉大臣

舒芬:明代經學家,正德狀元

魏時亮:明朝文學士

陳洪謨:明文學家,曾任江西巡撫

喻嘉言(喻昌):明末清初名醫(yī)

鄧以贊:明朝文學家編修

歐陽斌元:明朝天文學家

魏良輔:明代戲曲音樂家

嚴孟衡:明朝清廉大臣左都御史

嚴孟衡:明朝曾任接察司副使

嚴嵩:明朝江西分宜人

明代“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艾南英:明代文學家

陳邦瞻:明代史學家

何心隱:明代思想家

羅汝芳:明代理學家

羅洪先:明嘉靖狀元地圖學家

歐陽德:明代理學家

羅欽順:明代哲學家

汪?。好鞔韺W家

胡居仁:明代理學家

羅倫:明代理學家

童軒:明代天文學家

胡廣:明朝大臣書法家

吳伯宗:明代天文學家

解縉:明大臣主修《永樂大典》

胡儼:明文學家天文學家

梁寅:明代名學者

鄧琬:明代封左將軍四代為官

陳灌:《明史》“循吏”第一人

黃子澄:明代大臣

肖九賢:明代醫(yī)家

楊士奇:明代名臣、臺閣體詩派創(chuàng)始人

金幼孜:明朝大臣

朱權:明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古琴家

陳誠:明外交家出使中亞十七國

周忱:明朝理財名臣

況鐘:明朝著名清官

鄧茂七:明農民起義領袖

何喬新:明朝大臣

費宏:明代大臣

夏言:明代大臣

毛伯溫:明代大臣

譚綸:明代抗倭名臣

劉顯:明代抗倭名將

鄧子龍:明代軍事家

何震:明代金石篆刻家

宋應星:明著名科學家

鄧志謨:明小說家戲曲作家

廖均卿:明代欽天監(jiān)靈臺博士

謝詔:明末清初學者

陳勉:明朝抗倭英雄

李淶:明朝清廉大臣

清代名人:

江西萍鄉(xiāng):浩氣長存的文廷式

孤傲不群憤世花鳥造型——朱耷

寧都文化名人:江西畫派開派家之羅牧

陳三立:近代同光體詩派代表

戴衢亨:聲名遠遠播的相國狀元

孔紹堯:清代贛南中學創(chuàng)辦者

朱益藩:清代京師大學堂總監(jiān)督、著名書法家

程茂采:清山東巡撫振威將軍

程煥采:清官至江蘇布政使、進士

程鷸采:清道光官授湖廣總督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牛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黃爵茲:清朝學者清廉官吏

蔡上翔:清朝史學家

紀大奎:清代名學者

唐英:清陶瓷藝術家能文善畫

夏廷宜:清末樂平戲曲演員

晏斯盛:清代名學者

蘿有高:清乾隆舉子,理學家

汪道誠:清朝嘉慶武科狀元

裘紉蘭:清代女詩詞家

陶福同、勒深之:新建縣清代詞人

湯燮:南豐人,清末民初畫家

謝文洊:清代著名理學家

張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龍文彬:晚清文學家

謝啟昆:清正的巡撫著名學者

勒方奇:清代詞人、書法家

蔣仕銓: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

江謙:清代著名教育家

齊彥槐:清代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朱石慧:明末清初畫家

裘曰修:清代名臣、文學家

胡思敬:清代藏書家

戴均元:治水有術的宰相

李宜青:客家先賢

雷發(fā)達:皇家建筑設計大師

劉鳳誥: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中國第一代兵器工業(yè)專家余慶鰲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臺

周學鍵:清代雍正進士

張春發(fā):清代名將,新余人氏

黃?。呵宕鷮W者

戴云官:清代教育家

吳湘皋:清初贛南私家圖書館的始建者

吳嘉善:近代外交家、數(shù)學家

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康愛德

民國名人:

張勛:奉新人,人稱“辮帥”

李烈鈞:抗拒袁世凱的革命志士

鄒韜奮:民國新聞先行者

中國最后一個大儒——陳寅恪

龍榆生:萬載人氏,詞學大師之一

傅烈:赴法留學生,中共早期黨員

曾炯:近代著名數(shù)學家

潘震亞:從事法學研究和文化教育工

袁玉冰:著名革命烈士

李平:社會科學工作者,歷史學家

程懋筠:新建縣人,現(xiàn)代音樂家

歐陽竟無:近代著名佛學居士

梁邦楚:20世紀花鳥畫界逸品大家

曾延生:吉安黨組織創(chuàng)建者之一

胡謙:民國以身殉國的名將

胡運洲:民國贛南最早的航海家

肖長華:京劇表演藝術家

公劉:江西現(xiàn)代詩人、作家

蔡希邠:抗法將領臬臺

蔡公時:江西光復先遣

徐秀鈞:國民眾議院議員

吳嘉廉:早期《申報》評論學者

熊雄: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

吳宗慈:歷史學家、著名方志學家

民國“新聞界三杰”之一:黃遠生

張國燾:早期黨的領導人,之后叛黨

溫晉城:民國要員、國學名家

黃大塤:民國江西高校創(chuàng)辦者之一

陳任中:民國詩詞、書法、樂曲家

回答者: skdliulei|四級| 2011-1-23 18:22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jié)。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盧肇在唐武宗李炎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狀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個狀元。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北宋詩人,書法家。修水縣人。其父黃庶(字亞父)慶歷二年(1042)進士,仕不得志,遂刻意于文詞,作詩學杜甫,有《伐檀集》傳世。舅父李常(字公擇)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使黃庭堅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一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游,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并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后,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79)先后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jié)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于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進士出身,對二程理學窺研彌深,因不附和議,得罪秦檜,失官居家,以教書為業(yè),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對朱熹要求嚴格,不僅以儒家經書對他進行嚴格教導,而且對他講授“古今成敗興亡大致”,教育他關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樹立抗金必勝思想和信念。朱熹嚴守父訓,刻苦讀書,青少年時代,精心研讀儒家主要著作,廣泛涉獵各家學說和各種格致之學,學業(yè)猛進,十九歲登進士第,賜同進士出身,授泉州同安縣主簿。曾任南康軍兩年零一個月。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嚴嵩,字惟中,號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他粗眉毛,大聲音,腳長體高,又削瘦,像只兩腳規(guī)。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個寒士之家,他父親嚴準是個窮秀才,在鄉(xiāng)里課蒙童。嚴嵩懂得“關系學”,籠絡世宗親信。兩面三刀,委罪于人。能伸能屈,使用苦肉計。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時間內,嚴嵩先后在宜春、分宜兩縣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橋:宜春秀江上的廣澤橋,下浦的廣潤橋(上浦、下浦各一座的總稱),分宜清源河上的萬年橋,共花三四萬兩銀子。同時還出資修茸了分宜縣學等等。這些錢,雖刮自人民的血汗,建橋又有狹隘的鄉(xiāng)土觀念和光宗耀祖的思想,橋成又盡管有媚上之嫌,但也是為人民做了點好事

解縉(1369-1415),字大紳,一字縉紳。吉水縣人。明初學者、文學家。

解縉生而秀異,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見不忘,六七歲就能即席吟詩作對,一時傳為神童。因此,關于他幼年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家喻戶曉,以迄于今。

解縉一生業(yè)績最足稱道的,就是他首先提議并親自主持《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早在入朝之初,他就向朱元璋提出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的建議,盡管當時未受重視,他仍然提出全書的體制、指導思想以及具體要求。直到永樂元年(1403),成祖才下詔編纂。初由解縉率領一百多人,用一年時間完成,定名為《文獻大成》。成祖以其內容不夠宏廣,于是又加派了姚廣孝、劉季篪為監(jiān)修,動員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重加修輯,用了五年時間,于永樂六年(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為《永樂大典》。

況鐘(1383-1443),字伯律。靖安(今靖安縣)人。明代官吏、詩人。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學家、詩人。

萬歷四十三年(1615)舉人。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諭,舉世矚目的科技名著《天工開物》寫成于任職期內。崇禎十一年(1638)任汀州(今福建長汀)府推官,十四年(1641)任毫州(今安徽毫縣)知州。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棄官歸家。后又在南明任過職。清順治年間仍在世,約于順治與康熙之交去世。

晏殊(90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撫州市)人。北宋著名詞人。自幼天資聰敏,篤學能文,十四歲舉神童,十五歲應廷試,得到真宗的賞識,賜同進士出身。復試,擢秘書省正字,得盡讀秘閣藏書,學問益博。繼遷翰林學士,深為真宗所倚重,“事無巨細,皆咨訪之”。仁宗即位,益加信任,歷居要職,先后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文武職宰相)。后出知河南,兼西京留守,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勛上柱國,爵臨淄公。卒謚元獻。

晏幾道(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殊幼子(一說第七子)。臨川人。北宋詞家。一生清狂磊落,縱弛不羈,曾為許田鎮(zhèn)監(jiān)、開封府推官等小吏。他與蘇軾、黃庭堅先后同時,文章翰墨,自立規(guī)模。早年即以《鷓鴣天》詞見稱于仁宗,詞云:“碧藕花開水殿涼,萬年枝上轉紅陽。昂平歌管隨天仗,祥瑞封章滿御林。金掌露,玉爐香,歲華方黃圣恩長?;手萦肿噜黛殪o,十樣宮眉捧壽觴”(“慶歷中,開封府與棘寺同日奏獄空,仁宗于宮中宴樂,宣叔原作此?!眳⒁婞S升《花庵詞選》叔原《鷓鴣天》注)。詞雖是應命之作,內容無甚可取,但作者的藝術才華于此可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杰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后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勉勵教誨。孝宗即位后,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后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jiān)。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曾鎮(zhèn)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zhàn)。

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撫州金溪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他從小就聰明好思。三、四歲時就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這樣深邃的哲學問題。七、八歲,“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陸九淵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才華和成就是多方面。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一大詞家和詩人;且嫻通音律,善吹簫彈琴,有樂論著述,能配合詞作自創(chuàng)曲譜,成為南宋唯一詞調曲譜傳世的杰出音樂家。他的書法也為當時人所稱道,有論書法的《續(xù)書譜》傳世。

朱耷(1626-1706)。譜名統(tǒng),有雪個、個山、人屋、道朗、八大山人等別號。南昌人。明末清初卓越的大畫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朱權封寧王于南昌,繁衍八支,朱耷屬弋陽王支,襲封輔國中尉。他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朱耷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明亡以后,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tài)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fā)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后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潛回南昌,創(chuàng)建青云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guī)模,并在這里過著“一衲無余”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

文章分享結束,北宋時期的歷史公務員考試和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考的歷史人物有哪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嗎?歡迎再次光臨本站哦!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提交報名同學/家長:允許擇校老師幫您擇校調劑,同意《隱私保障》條例,并允許推薦給更多服務商為您提供服務!

轉載注明出處:http://m.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