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發(fā)生了兩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發(fā)生了兩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發(fā)生了兩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請概括這兩件事。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發(fā)生了兩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

1、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曾去日本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求學,在這期間,他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他最初在東京求學,因看不慣清國留學生的作為,于是轉到仙臺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發(fā)生了兩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

2、在仙臺期間,他因是中國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來在看電影時,影片中是日本戰(zhàn)勝而過的情形,卻有中國人給俄國人當偵探,被砍頭時,圍看的中國人卻叫好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發(fā)生了兩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情

留學過日本的中國名人有哪些

有魯迅、李大釗、郭沫若、董必武、郁達夫等。

1、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yī)科專門學校(肄業(yè))。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1918至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表現(xiàn)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魯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yè)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酷刑,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nèi)。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歲。

3、郭沫若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樂山沙灣,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yī)。1921年,發(fā)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要職,當選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4、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號壁伍,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

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中華革命黨。

1920年秋,與陳潭秋等在武漢建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長期參加同國民黨談判,曾任中央南方局副書記、重慶工委書記、中央財經(jīng)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董必武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率領接收工作委員會華東工作團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勝利完成了任務。

察哈爾北部地區(qū)出現(xiàn)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組織醫(yī)務人員前往疫區(qū),迅速制止了疫情的進一步發(fā)展。

后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和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七屆、八屆、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5、郁達夫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xiàn)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xiàn)東京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郁達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董必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大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魯迅

孫中山在當時日本留學生中有哪些影響?

1205年7月,當孫中山由歐洲來到日本,留學生即派代表前往橫濱迎接。8月13日,在東京開歡迎會,孫中山發(fā)表演講,盛況空前。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原來的革命團體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聯(lián)合起來,組成了中國同盟會。并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

同盟會成立后,還發(fā)刊《民報》,大力宣傳三民主義,民主革命的思潮洶涌澎湃,撥動很多愛國青年的心弦。

有哪些偉人在日本留學過周恩來(1898——1976),1917——1919,日本明治大學。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1936),1904——1909,先入東京弘文學院預科,后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肄業(yè)。
郭沫若(1890——1978),1914年入九州大學學習醫(yī)學,1937年之前,旅居日本近20年。

蔣志清(常用名中正,字介石,1887——1975),1906——1911,先入東京清華學校,后轉入振武學堂,畢業(yè)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lián)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
李大釗(1889——1927),1913——1916,早稻田大學政治科。
陳獨秀(1879——1942),1901——1903,東京成城學校陸軍科。
汪兆銘(號精衛(wèi),1883——1944),1904——1907,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

張聞天(曾化名洛甫,1900——1976),1920年留日,所在學校及畢業(yè)時間不詳。
王國維(1877——1927),1901——1902,東京物理學校。
廖仲愷(1877——1925),1902年赴日本留學,先后入早稻田大學經(jīng)濟預科、中央大學政治經(jīng)濟科,畢業(yè)年份不詳。
廖承志(1908——1983),1927——1928,早稻田肄業(yè)。
謝方(1908-1984),1928——1930,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
鄧子恢(1896-1972),1917——1918,早稻田大學肄業(yè)。
陳寅?。?890-1969),1902——1905,日本東京弘文書院高中。
秋瑾(1875——1907),1904——1906,青山實踐女子學校。

郁達夫(1896-1945),1913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夏畢業(yè)后進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醫(yī)科,1916年秋改入該校法科。1919年畢業(yè)后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jīng)濟學部,1922年畢業(yè)。
周作人(1885-1968),1906年赴日本留學,初入東京法政大學預科,后改入立教大學學習海軍技術,不久又改學外國語,1911年夏回國。
蔣百里(1882-1938),1901年被選派入日本成城學校,后升入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1906年畢業(yè)回國。
(以上為轉載)
孫中山、巴金、矛盾、徐志摩、梁啟超、康有為等都有東渡日本的經(jīng)歷,有的不是留學

急!!!!!!!!!!!!!魯迅留學日本對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要點即可!留學日本學醫(yī)。在仙臺學醫(yī)的經(jīng)歷是他思想 的轉折點,正如我們在《藤野先生》中讀到的那樣,中國人圍觀殺人場面的鏡頭深深刺激了魯迅,使他認識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 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首推文 藝”。所以他轉而棄醫(yī)從文。
這以后,他籌辦雜志,翻譯異域文學,發(fā)表文章,組織宣傳、聲援辛亥革命,他的詩“我以我血薦軒轅”正道出了他的理想和當時的意氣風發(fā)。

魯迅在日本學習的這段求學經(jīng)歷,對他的以后人生有什么影響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對當代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有了更切實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獨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

為何 那些偉人 魯迅 李大釗 等 都去日本留學日本是亞洲吸收西方文化的前沿,是亞洲的希望之地,有志氣的讀書人為了接觸更多西方的思想,自然選擇了日本。日本間接地把民主科學思想(宋教仁,魯迅)和社會主義思想(李大釗,陳獨秀,郭沫若,周恩來)都帶給了中國,而且推動了辛亥革命的開展。

為什么中國近代的偉人喜歡去日本留學?這與中國現(xiàn)代的人們喜歡去日本有什么聯(lián)系?

首先,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史學界界定的近代指的是1840(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年這段期間,從中國社會形態(tài)上來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的結束。這段時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兩半時期”。

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加之當時中國的改革維新思潮空前的高漲,第二年清朝政府派出了首批東渡日本的留學生,從此拉開了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序幕。

有很多留學日本的名人,如李大釗、郭沫若、周恩來、魯迅、蔣介石、陳獨秀、周作人、郁達夫、王國維、董必武等,它們都在充分學習日本文化的基礎之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改造當初落后貧困的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開中國近代史,留日學生時不時地從字里行間跳出來。

現(xiàn)代的日本留學風潮,總結下來大概以下幾點的內(nèi)容:

日本性價比相對要高,留學的費用也很低廉,十萬人民幣對于小康家庭來說不會是太大的負擔。而且國公立大學經(jīng)常會有學費的減免,生活費也相對于其他留學國家性價比高。

地理位置優(yōu)勢,都是亞洲國家,氣候、生活習慣很好適應。日本到中國飛機只要幾個小時,時差小,氣候和我國東北地區(qū)相似,而且日本也是發(fā)達國家,對于不放心子女去地球另外一端的家長來說,日本是一個最優(yōu)的選擇。

文化相似性,日本的文化有一部分和中國有相似性,包括語言(文字)和飲食習慣,更讓留學生有親切感。

日本治安相對安全。禮儀性高,惡性事件較少。去留學的話對于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

日本是一個很好的融合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地方,在日本你能感受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甚至能找到失傳的中國文化。又因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日本聚集,你也可以感受西方的先進文化和知識。這也是近代至今很多留學生愿意去日本留學的主要原因。

民國好多革命人士都去日本留學啊,歷史上多少名人偉人是去日本留學的有名的幾乎都去了。
孫中山(孫中山主要在美國,去日本的時間比較少),黃興,章太炎,秋瑾,陳天華,鄒容(《革命軍》的作者),汪精衛(wèi),魯迅等等國民黨主要人士以及共產(chǎn)黨的周恩來等等。
去日本留學的原因:
1,日本是華夏國家,在當時,日本對滿清統(tǒng)治下的中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
2,日本是歐洲以為唯一的強大國家,在當時是黃種人的驕傲。
3,日本是距離中國最近的國家,路途短。
4,日本使用大量中文,越專業(yè)的著作,中文越多,學習方便。
5,日本政府給中國人在日本學習提供了優(yōu)厚的條件。當然,有人說這是出于日本籠絡人心的目的,為今后日本侵略中國做準備。

魯迅回憶日本留學往事,為何與恩師藤野說法不一致?

我是薩沙, 我來回答。


薩沙第9027條回答。

話不是這么說,其實藤野先生對于魯迅應該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原因不復雜,魯迅是仙臺醫(yī)專第一個外國留學生。

且不談當時日本仙臺醫(yī)專不算是什么名校,就算是仙臺也不是什么大城市,一個寒冷的小城而已。

而藤野先生又是負責留學生工作的教授,同魯迅接觸較多。

況且,藤野先生自己就是醫(yī)生世家,從小就學習漢學,對中國文化非常有興趣,也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漢字書法。

照常理來說,人生有了這種特殊經(jīng)歷,藤野先生應該會對魯迅有較深刻的影響。


但事實上,藤野先生并不知道魯迅的后來情況,也沒有太多的記憶:如果留下當時的紀錄的話,就會知道周君的成績,可惜什么紀錄也沒留下來。在我的記憶中不是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那時我在仙臺的空崛街買了房子,周君也到我家里來玩過,但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印象了。如果我過世的妻子還在世的話,或許還可以回憶起一些事情。周君臨別時來我家道別,不過我忘記這次最后會面的具體時間了。據(jù)說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寓所的墻上,我感到很高興??墒俏乙呀?jīng)記不清是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形式把這張照片贈送給周君的了。



藤野先生是直到魯迅去世后,才通過各種方式輾轉知道魯迅寫了《藤野先生》文章。

而《藤野先生》是魯迅在20年代寫的文章,距離藤野先生知道這事已經(jīng)有10年時間,相當奇怪。

藤野先生的說法也很有意思: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而魯迅最感激的藤野先生修改筆記,則是他的分內(nèi)工作。

因為那時候日本的教育并不算發(fā)達,仙臺醫(yī)專連正式的教材都沒有。

每次上課,都要教授們自己印刷講義發(fā)給學生,學生們在學習講義和聽課的同時,在講義上記錄筆記。

而所有授課老師,都會將講義收上去,對學生記錄的筆記進行檢查、審核和批改,以此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這是仙臺醫(yī)專的慣例,并不是藤野先生一個人行為,很多教授都為魯迅改過講義。

那么,藤野先生給魯迅改講義的事情,似乎也就沒什么了不起,是教授日常的工作。

就是因為這樣,藤野先生才不覺得給魯迅有什么大的幫助。



另外,藤野先生似乎不是很重視魯迅。

大家注意,對于魯迅的一切,藤野先生都沒什么印象。

上面講了,既然魯迅是仙臺醫(yī)專第一個留學生,也是年輕的藤野先生第一個接觸的外國留學生,應該記憶深刻,事實上截然相反。

唯一解釋是,魯迅在仙臺醫(yī)專表現(xiàn)的很一般,并沒有任何讓人記住的地方。

一是魯迅成績一般,也就勉強沒有留級;

二是魯迅當時性格似乎有些懦弱,被日本學生會干事直接污蔑為作弊,也是忍氣吞聲,低調(diào)解決。這種不張揚,看起來很平庸的學生太多了,教師很快就會忘記他。;

三是魯迅上了一年就退學離開了,短短一年時間確實讓老師無法留下什么印象。

四是魯迅似乎刻意夸大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出一個恩師的形象。

實際上,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藤野先生,有什么特別對魯迅優(yōu)待的地方,為什么魯迅卻如此感激?

如果說魯迅是突然到了國外陌生環(huán)境,得到一個日本老師照顧,由此印象深刻,這也符合邏輯。


但是,魯迅在去仙臺醫(yī)專之前,已經(jīng)在日本學習了2年時間,不存在這種情況。

個人認為,這可能是魯迅壓根沒遇到過什么正經(jīng)的老師。

他的學習經(jīng)歷很混亂,之前是讀私塾,準備參加科舉考試,私塾老師是一個古板的老秀才。

后來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學習,而這個學校在當時是個草臺班子,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收學費和未來可能公派留學。魯迅自稱在這里根本沒學到什么知識,應該也沒什么好的老師。


隨后就是去了日本,讀了2年日語學習速成班。但魯迅學的并不怎么樣,藤野先生說他對于日語的基本語法和聽力都有問題??梢?,速成班里面也沒有遇到什么老師。

隨后就是藤野先生,接著魯迅就沒有上學了,開始在 社會 謀生。

也就是說,魯迅一輩子壓根沒有遇到什么正經(jīng)老師,相對比較不錯的就是藤野先生了。

只是個人認為,藤野先生并不是什么真正意義上的魯迅恩師,他做的只是自己應該的工作。


魯迅將他當作恩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頗有一股凄涼的意味。

說來說去,魯迅至少二十多歲之前,就沒遇到過幾個對他稍微好一些的正經(jīng)人。

魯迅和藤野先生,在各自回憶中表述雖有差異,是老師和學生觀察對方角度的不同所致。

魯迅對恩師的懷念,是學生式的懷念。一個老師的過往,能在學生畢業(yè)后的生命歷程中,持續(xù)地溫暖學生,成為學生在人間冷暖中最大精神動力,是老師言傳身教的成功。

藤野先生之所以對魯迅先生印象不深,這正是老師的偉大之處。老師影響每一位學生,不圖名利與回報,是學生一生不竭的動力源泉。

其屬混日子的差生,在班里又不顯山顯水的,老師那記那么多啊。而且老師此刻以高等民族自居,而另一個充滿了自卑感。怎么努力都沒有進步。那其中的心理是怎樣的?可想而知。

想一想留學學了個屁回來充大爺,把中華文化說成是吃人文化,把中華民族說成是劣等民族的人。是怎樣一個人?劣等民族對高等民族是怎樣的心態(tài)?所以其對日本老師那是仰望的。

老師對這樣的學生如主人對奴才。

那么其中的態(tài)度觀點怎么會一樣呢?

這種人如果放在現(xiàn)在,恐怕要被掃進垃圾堆了。

留學什么也沒學到回來。凡中國的都要噴一遍,就是中醫(yī)也被說成是騙人的。一個學醫(yī)的不相信醫(yī)學,有病不到大醫(yī)院治療卻找日本小診所相信日本神藥,結果嗚呼哀哉。報應啊。

都是對自己記憶的描述。當時所處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不同,通一件事若干年后產(chǎn)生不通的記憶偏差很正常,有啥說謊的。

這很正常啊,你想想 歷史 上,杜甫多愛李白,給他寫了多少詩篇表達仰慕歌頌之情,視李白為自己終身精神偶像。但是李白基本就不鳥杜甫啊,在李白眼里可能杜甫跟他其他自己的粉絲沒什么不同,甚至很一般,對他印象也是平平。我對自己的高中老師就是印象深刻,非常感謝,但是我也很清楚,我高中老師像我這樣的學生太多了,可能她都記不起來我是誰,很普通的學生。但從我的角度來說,她就是我的精神導師,我很尊敬她,即便她記不得我。

這是因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認知差異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因為每一個個體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是不同的。有時就算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對一件事物的認知也有差異。我們都學習過一篇文章叫《芋老人傳》:

現(xiàn)在再來讀讀,是不是這樣,同一個人對同樣的芋頭,也感覺滋味不同了。因為時間環(huán)境都變了,看法也改變了。

通常寫文章的人都知道,才寫過文章,如果不慎丟失,再寫一遍,都不會完全一致。更何況是兩個不同的人對對方的印象?又怎么能完全一致呢?

具體到魯迅,由于他在日本受到的多是冷眼,而藤野給他的雖然只是公允的態(tài)度,但在他看來,就是一種區(qū)別去平常遭遇的善意。這就像你在一片黢黑冰冷當中突然看到一絲亮光,在一酷熱當中突然來股風,雖然不一定有熱或者涼,但無疑卻能給人以心理的慰籍。所以,在魯迅的眼里,藤野就是和藹可親的恩師。

但具體到藤野先生,則又不同了,他面對的不止魯迅一個學生,而是許多,在他眼里每一個都是他的學生,他并不會對誰有什么區(qū)別對待,所以魯迅給他的印象也就是他有這么個學生而已。這其實也像我和我的顧客一樣,我每天在店里,是固定的,到我的顧客是流動的,顧客在我這里得到過優(yōu)惠或者良好服務,他就會記得我,但我每天要面對很多顧客,來來往往的哪里能記得那么多,至少也要是來過三次以上的熟客才會真正有印象,但顧客往往會提起他上次在這里的情形,而我也只能嘴上符合但心里卻不知道他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當然,混熟了,則又不同。

圖源免費圖庫

2021.06.09潦草東君于初徹齋

別說是魯迅了,就是我的老師數(shù)量,十個手指頭也數(shù)過來了,但老師幾乎每年都會面對不同的新面孔,很難記住誰,除非是特別出類拔萃或是渣到極致的,恰好魯迅在醫(yī)學領域屬于比較平庸的存在,所以除了角度偏差,魯迅記憶的細節(jié)更多一些吧,至于說謊還不至于,更沒那個必要。

魯迅留學日本期間,對自己的一位老師藤野先生十分感念,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紀念。而藤野先生呢,對魯迅卻沒什么印象。這種現(xiàn)象,其實再正常不過了。

就好比今天的人去追星,記得有個朋友當年追任賢齊,任賢齊和她握過手,還對她笑了一下,從此她對任賢齊的印象就格外好,感覺一輩子都忘不了。想想那些追星的粉絲,如果偶像能夠對他們說幾句話,甚至給個擁抱,那估計可以讓粉絲吹一輩子,一生都迷戀這個明星。而站在明星的角度呢,他們會記得這個粉絲嗎,基本上是不會記得的。

原因何在呢,因為明星和粉絲的關系本來就是不對等的,一個明星可能有幾萬幾十萬的粉絲,而對粉絲來說,偶像卻只有一個。在這種關系中,偶像是高高在上的,粉絲是在下面的,偶像一個小小的善舉,哪怕是裝出來的,都會讓個體粉絲感激涕零。

而魯迅先生當年和藤野先生之間的關系,就跟粉絲和偶像之間的關系差不多。當時是什么情況呢,清朝積貧積弱,飽受外國列強侵略,而日本呢,經(jīng)過明治維新,已經(jīng)向西方列強靠攏,成為列強之一。1902年,當時還叫周樹人的魯迅去日本留學,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一個弱國的普通學生,來到一個強國求學,本身的姿態(tài)就是很低的。

要知道,魯迅身高不高,比較瘦弱,其貌不揚,外表沒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到了日本以后,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要遭遇多少白眼和欺壓。在日本的那段日子里,估計魯迅先生沒過過幾天好日子,也沒人會拿正眼看他。直到1904年,魯迅去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遇到了藤野先生。

但是呢,在當時的魯迅先生眼里,這可是莫大的善舉。因為在日本他很少能夠體驗到這在正常平等的對待,藤野先生只不過做到了一個普通老師該做的事情,就已經(jīng)足以讓當時的魯迅倍感感激了。

不過當時的魯迅先生成績一般,也就中等水平。大家都知道,在學校里,最不引人注意的學生就是中等生了。如果是學習特別好的,老師一般有印象,如果學習特別差,又喜歡到處調(diào)皮搗蛋,也會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而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中等生,就算是個留學生,也很難給藤野先生留下深刻印象。

根據(jù)資料顯示,藤野先生在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任教有十四年,教過的學生恐怕得有個幾百上千。后來這個學校并入了東北帝國大學,藤野先生因為學歷不足的原因被迫辭職。辭職以后,藤野先生嘗試過去東京當醫(yī)生,最終還是回到老家,在老家開診所維持生計。

對藤野先生來說,他當醫(yī)學院老師的經(jīng)歷或許也并沒有那么美好,最后畢竟是被迫辭職的。辭職的時候,藤野先生剛剛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本該大展宏圖,卻黯然離開。對他來說,或許以后也不愿回憶自己教學的那段時光。對于一個在學校表現(xiàn)不怎么突出的清朝留學生,自然也不會太放在心上了。頂多會有印象有這么一個人,至于具體的事件細節(jié),肯定不會記得了。

不過藤野先生可能也沒想到,就是當年那個矮小的清朝留學生,后來居然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回國以后,發(fā)表了大量的文章,筆戰(zhàn)群儒,成為中國文化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作品影響力已經(jīng)超出了國界,在韓日也是鼎鼎有名。

1926年,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感懷起之前在日本留學的老師,寫下了《藤野先生》一文。由于魯迅先生廣闊的影響力,很快,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就成了中日的名人。藤野先生估計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一個學生的文章,成為十幾億人熟知的名人。

估計當時的藤野先生也是蒙圈的,他知道這個大名鼎鼎的大文豪過去曾經(jīng)是自己的學生,或許他也想著去回憶一些與之的事跡,但是時間過去太久了,況且當時印象也不深刻,真要具體回憶點什么事情,還真想不起來。后來,藤野先生的故居也被改造成了藤野嚴九郎紀念館。

其實學生與老師之間,有時候關系是很微妙的。有的學生,特別是那種本來就后進的學生,可能因為老師一句鼓勵的話從此奮發(fā)圖強,出人頭地,然后一直記著這位老師的好。也有可能因為老師一句打擊的話,從此自暴自棄,對這位老師恨之入骨。而老師呢,因為學生太多了,對某個不起眼的學生說過什么做過什么,可能都不記得了。記得之前有個新聞,說是一個三四十歲的人毆打了自己曾經(jīng)的老師,十幾年過去了,這位老師壓根都不記得當初是怎么刺激的這位學生,而這位學生呢,卻對當時那件小事記了一輩子。這就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差別吧,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有時候老師隨口一句話,可能在學生眼里都是天大的事情。

實際上想一想,假如魯迅先生沒有出名,只是一個普通人,然后同樣也寫了一篇《藤野先生》,那么藤野先生肯定不會因此而舉世皆知。而魯迅先生對自己曾經(jīng)老師的懷念,也只不過就是他自己寫給自己看的一種念想罷了。

文學總是免不了有所虛構的,即使是號稱寫實的文學,作家追求的是一種詩性的真實,這是一個把葡萄汁變成葡萄酒的過程,太拘泥于寫實,也就無法完成這個提升與轉變了。

{深度解析}

你,有三個你:你自以為(希望)的你,事實上的你,別人眼中的你。[靈光一閃]

一個人越是活得自我,事實上的自己越是接近理想中的自己,越是遠離別人印象的那個人。[呲牙]

這是某外國女作家令世界文化界贊賞的對自我認知。它能幫助你解決很多困惑苦惱,起到茅塞頓開效果。

藤野的印象是第三種,魯迅的自述是第一種,而且我相信魯迅這樣完成自我建設的人對自我的認知更接近第二種。

拿自己例子說這件事:我高三班主任在報自愿時候拒絕指導我,說我混子到頭該回家了??墒前嗉壛攘葞讉€考上學的里面赫然有我名字用粉筆寫在校門口水泥宣傳廊上。他印象中我最差勁兒,顯然與第二種“事實上的我”差距太大,甚至相反。[捂臉]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m.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