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寫出關于郭沫若,李四光,鄧稼先,聞一多的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


推薦答案郭沫若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偉人,在文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廣闊的學術領域里留下豐厚遺產(chǎn),影響深遠。與其篤實的學養(yǎng)一脈相通,郭沫若在書法藝術方面同樣成就璀璨,在現(xiàn)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于辛亥年間。10年以后,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鑒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chuàng)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1937年歸國抗戰(zhàn),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chuàng)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翰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余從事了更為豐富的書法創(chuàng)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nèi)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shù)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shù)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
請寫出關于郭沫若,李四光,鄧稼先,聞一多的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

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zhí)筆八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了大膽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zhèn)洹?br />郭沫若作為蘇軾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書法成就直堪與東坡媲美,為世所重。東坡書法向來受到書法界重視,為宋代尚意書風代表。郭沫若書法從宋四家出來,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個性突出。蘇東坡書法曾被黃山谷戲為"石壓蛤蟆",但其橫向取勢的結體,實際從隸書而來的書法史上就已有歷史,與黃山谷書法取縱勢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字之結體漢唐即有橫縱二種。黃縱蘇橫,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劃緊結"與"橫劃寬結"概括之。郭沫若書法與東坡書法同屬于橫畫寬結一類。郭沫若抗戰(zhàn)期間在重慶時,書寫了大量書法作品,同時,與馬衡、常任俠等人進行了江北漢墓的試掘,發(fā)現(xiàn)"富貴"等字磚,為保護文物做出了貢獻。由于他當時任國民黨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了一大批文學美術書法界人士,為繁榮文藝事業(yè)作出了貢獻。郭沫若的書法研究,可以從他對甲骨、金文研究開始計算,成果豐碩。到六十年代,郭沫若與高二適等人展開《蘭亭》真?zhèn)未笥懻?,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都極大地推動了書法研究的深入,帶來了書法事業(yè)在"文化革命"時期的發(fā)展。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蘭亭論辯中的數(shù)篇論文,無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學養(yǎng)。一生大風大浪中過來的郭沫若,在其書法里頭,充分表現(xiàn)出其大學者、大文豪風范:每幅作品,無論長篇巨制,抑或短箋小札,用筆都十分肯定、果斷,沒有猶豫與遲疑;書寫內(nèi)容多自作詩詞,無論舊體新體,都富有時代氣息;對古典書法有過廣泛深入的學習與探究,深得蘇東坡、顏真卿神韻。郭沫若學習書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窮年專于一家而難有自家面目,而是從一開始便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非以自身作為先人奴隸,而是化他人為己用,獨具風骨。
請寫出關于郭沫若,李四光,鄧稼先,聞一多的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fā)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fā)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yè)、建筑業(yè)、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chuàng)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chuàng)造發(fā)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于1847年 2月11日誕生于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蘭小市鎮(zhèn)。父親是荷蘭人的后裔,母親曾當過小學教師,是蘇格蘭人的后裔。愛迪生7歲時,父親經(jīng)營屋瓦生意虧本,將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倫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定居下來。搬到這里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造成他耳聾的原因。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從此以后,他的母親是他的“家庭教師”。由于母親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對讀書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八粌H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8 歲時,他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歷史書籍,到9 歲時,他能迅速讀懂難度較大的書,如帕克的《自然與實驗哲學》。10歲時酷愛化學。11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為了賺錢購買化學藥品和設備,他開始了工作。12歲的時候,他獲得列車上售報的工作,輾轉于休倫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間。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看書。他買了一架舊印刷機,開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驅報》,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用所掙得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不幸有一次化學藥品著火,他連同他的設備全被扔出車外。另外有一次,當愛迪生正力圖登上一列貨運列車時,一個列車員抓住他的兩只耳朵助他上車。這一行動導致了愛迪生成為終身聾子。
請寫出關于郭沫若,李四光,鄧稼先,聞一多的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于無錢可以酬報,愿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fā)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干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維爾、田納西、孟斐斯、路易斯維爾、休倫等地。
1868年,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fā)明專利權。這是一臺自動記錄投票數(shù)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臺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然而,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說,他們無意加快議程,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從此以后,愛迪生決定,再也不搞人們不需要的任何發(fā)明。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jīng)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臺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于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jīng)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fā)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臺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jīng)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于是他讓經(jīng)理給個價錢,而經(jīng)理給了4萬美元。
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制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yǎng)出許多能干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fā)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后發(fā)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xié)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
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fā)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fā)明的電話,并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fā)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nèi)藗兩畹娜蟀l(fā)明之一,“從發(fā)明的想象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fā)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
愛迪生在發(fā)明留聲機的同時,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失敗后終于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fā)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xù)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fā)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chuàng)造一種供電系統(tǒng),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fā)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于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xiàn)象:在點亮的燈泡內(nèi)有電荷從熱燈絲經(jīng)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fā)現(xiàn)的專利,但并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fā)展了電子工業(yè),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
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chǎn)生于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fā)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xù)地放映到幕布上,產(chǎn)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yè)的組建和標準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后,為了他的多種發(fā)明制成產(chǎn)品和推銷,他創(chuàng)辦了許多商業(yè)性公司;這些公司后來合并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后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后,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研制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fā)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yōu)閻鄣仙e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的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于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彼凇鞍l(fā)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yè)的人組織起來,里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fā)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于他的勤奮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chuàng)作了歷史 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 《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yǎng)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nèi)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fā)
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 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shù)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于其父李卓侯執(zhí)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边€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br />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后,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后又當選為實業(yè)部部長。袁世凱上臺后,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后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后數(shù)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xié)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國準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fā)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xié)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只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后,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lián)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zhàn)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楊振寧與鄧稼先的友誼(徐勝藍、孟東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了一團蘑菇云,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后,第一顆氫彈又放出炫目的光芒。這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人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薩哈羅夫是前蘇聯(lián)的“氫彈之父”,然而,中國的“兩彈”元勛是誰?

1986年6月,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介紹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名字鮮為人知 功績舉世矚目

“兩彈”元勛——鄧稼先

1986年6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國務院授予鄧稼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和獎章。

核工業(yè)部為表彰鄧稼先20多年來為發(fā)展我國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使他那不計名利、甘當無名英雄和艱苦奮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發(fā)揚光大,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向他學習。

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yōu)秀事跡,他那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外國有一本書,題為《比一千顆太陽還亮》。鄧稼先獻身的事業(yè),亮過一千顆太陽!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制中國的“大炮仗”以來,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女,隱姓埋名進入戈壁灘。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沖擊波沖擊各國地震監(jiān)測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矚目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為中國核武器事業(yè)奉獻畢生精力的元勛鄧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國上下為這位中華精英過早離開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一支挽歌——《懷念鄧稼先院長》:

天府楊柳塞上煙,
問君此去幾時還?
……
實驗場上驚雷動,
江河源頭捷報傳。
……
不知鄧老今何在?
忠魂長眠長江畔。

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寫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zhàn)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chuàng)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國務院總理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參加鄧稼先的追悼會,他說:“鄧稼先同志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br />
“稼先逝世,我極悲痛”。鄧稼先的岳父、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90高齡的許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這樣悼念鄧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遠隔萬里重洋的楊振寧教授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給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教授打來了唁電。

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讓我們讀一讀北京醫(yī)科大學許鹿希教授撰寫的《懷念稼先》中的第八節(jié)《半個世紀的友誼》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氫彈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沒有到頭??稍谀莻€烏煙瘴氣的年代,就連稼先他們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幫”組織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斗爭矛頭指向稼先等十幾位理論部的負責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時只要說一句違心的話,就會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帶來巨大的損失,他頑強地頂著,處境很危險。正在此千鈞一發(fā)之際,似乎蒼天有眼,1971年楊振寧先生從紐約經(jīng)巴黎飛抵上海。下飛機后,開列了他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干預下,基地里暗無天日的局面結束了。

楊振寧先生當然不知道他們的這次會晤對稼先來講有著多么重大的意義,但是我們?nèi)胰藦男牡咨钌畹馗屑に?br />
楊先生與稼先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又住隔壁。鄧父鄧以蜇和楊父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楊振寧教授的弟弟楊振平與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時代的稼先與少年楊振寧總在一起打墻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稼先和楊振寧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比稼先高兩級,后來他們兩人又是西南聯(lián)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楊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后,稼先就與他們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自1971年以后,楊先生多次回來訪問、講學。稼先與他總少不了敘舊聊天。有一次楊先生到我們家,他說想和稼先一起騎車去頤和園。為安全起見,這樣的要求我們著實不敢答應他。還有一次,我們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邊吃邊談笑著,楊先生對稼先說:“這回你可以吃飽了,想當年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你可是常常餓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學的時候,生活很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吃飯不敢按飯量吃,只能按錢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現(xiàn)在科學院低溫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里,有一次他倆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對洪朝生說:“我這塊小,你那塊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給了稼先。……回想起這些往事,楊先生與稼先都笑了。

后來,楊先生多次送書給稼先,有《楊振寧論文選集》,有《讀書教學四十年》等,都寫著“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壽辰時,楊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國際象棋。稼先住院后,楊先生到醫(yī)院看他,并且為他找特效藥。最后一次,楊先生送給稼先一大束鮮花,這鮮花象征著兩人永存的友誼,正像楊先生給我的唁電中所說的:“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驕傲?!?br />
最后,我想以楊振寧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我這篇懷念文章的結束語: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稼先沒有虛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來到八寶山公墓,祭奠與他有著半個世紀深情厚誼的摯友鄧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風給人們帶來寒意。八寶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靈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個靈堂,鄧稼先的巨幅遺像前擺著楊振寧送的花籃,緞帶上寫著“鄧稼先千古楊振寧敬挽”。

楊振寧眼含熱淚面對鄧稼先的遺像肅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儀式結束后,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女士按照鄧稼先生前囑托,向楊振寧贈送一套安徽出產(chǎn)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寫著“振寧、致禮存念稼先敬留”。許鹿希女士深情地說,這套文房用具象征著鄧稼先和楊振寧的鄉(xiāng)情和友誼。

鄧稼先是楊振寧的中學、大學同學,他為中國的核事業(yè)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然而,過去中國并沒有在報刊重點宣傳、表彰他。1986年6月,鄧稼先病重期間,楊振寧去醫(yī)院探望他。后來,楊振寧又向中央領導同志談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早就應該把對中國、對國際有貢獻的科學家介紹出來。

楊振寧非常敬重鄧稼先,他說:“鄧稼先是中國的帥才,他能得到中國領導人的絕對信任,也能得到群眾的絕對信任,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彼终f:“中國高層人士選定他當領導者來研究原子彈,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認識鄧稼先,又認識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泰勒。這三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鄧稼先隨和、靦腆,又沒有行政工作的經(jīng)驗。當初美國的格羅夫斯將軍也聘任了沒有行政經(jīng)驗的奧本海默當主持人,取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稼先的個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種帥才。我收集了許多鄧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寫篇有關鄧稼先的傳記,我希望傳記能把他對中國的貢獻詳細表達出來。”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60周年,中央電視臺播放了長達12集的電視片:《讓歷史告訴未來》。在第8集里,有這樣的畫面和解說: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壯麗場面展現(xiàn)在熒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國人民、套紅的《人民日報》號外……,鄧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軀也出現(xiàn)在熒光屏上。

……

“1971年,當楊振寧得知,中國兩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制造成的,他離開宴席走進了洗手間,那時,他已是淚流滿面了!”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m.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