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務員雙軌制考試(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


大家好,今天給各位分享日本公務員雙軌制考試的一些知識,其中也會對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進行解釋,文章篇幅可能偏長,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就馬上開始吧!

日本公務員雙軌制考試(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

本文目錄

日本公務員雙軌制考試(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

  1. 公務員養(yǎng)老雙軌制是什么意思
  2. 公務員雙軌制有關內容
  3. 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
  4. 日本教育史
  5. 企業(yè)職工和公務員實行雙軌制什么意思、

公務員養(yǎng)老雙軌制是什么意思

法律主觀:

日本公務員雙軌制考試(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

退休養(yǎng)老金雙軌制指的是機關事業(yè)單位實行社會統(tǒng)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將和企業(yè)職工一樣繳納養(yǎng)老金。

法律客觀:

《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yǎng)老金。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yǎng)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或者城鎮(zhèn)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guī)定享受相應的養(yǎng)老保險待遇。

公務員雙軌制有關內容

“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采取不同的退休養(yǎng)老金制度機關事業(yè)單位退下來的養(yǎng)老金和企業(yè)人員退下來的養(yǎng)老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道。具體講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tǒng)籌的辦法不一樣:企業(yè)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機關事業(yè)單位的則由財政統(tǒng)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企業(yè)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yè)單位則由財政統(tǒng)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準不一樣,機關事業(yè)單位的養(yǎng)老金標準遠遠高于企業(yè)退休人員,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

什么是“公務員雙軌制”

“公務員雙軌制”指的是公務員的“退休養(yǎng)老金雙軌制”。養(yǎng)老金“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采取不同的退休養(yǎng)老金制度。養(yǎng)老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雙軌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同等學歷,同等職稱,同等職務,同等技能,同等貢獻的人因退休時的單位性質不同,退休金也不同,企業(yè)比政府機關和事業(yè)單位的養(yǎng)老金低兩三倍。

2012年3月,這一制度在全國“兩會”上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和熱議,對當前的養(yǎng)老體制進行改革、取消養(yǎng)老金“雙軌制”的呼聲高漲。

前一種,按照現行的制度,公務員退休后能拿到退休前工資90%的退休金。后一種是由企業(yè)繳納占工資總額的20%,職工繳納個人工資的8%,退休后,職工養(yǎng)老金的多少就與個人和單位的繳費額直接相關,一般來說,按正常工作年齡,據相應的繳費比例,退休后每月拿到的養(yǎng)老金約為在職工資的60%。

擴展資料

解決措施:

1、從2005年開始,連續(xù)9年提高企業(yè)退休人員基本養(yǎng)老金水平。對反映差別較大的企業(yè)退休高級職稱科技人員,在這幾年調整待遇的過程中一直給予傾斜。同時,對退休早、養(yǎng)老金偏低的高齡退休人員的照顧,已形成機制。

2、推進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2008年國務院確定山西、浙江等5個省市開展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但事業(yè)單位分類人事制度、工資制度、財政體制改革與之緊密相連,需要同步推進。

3、加快推進企業(yè)年金、職業(yè)年金等補充養(yǎng)老保險制度發(fā)展,進一步提高職工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對策建議:

建立合理的養(yǎng)老保險法律體系,強制實行全民統(tǒng)一的養(yǎng)老制度。盡管國務院連續(xù)8年給企業(yè)退休職工增加養(yǎng)老金,但是如果不解決“養(yǎng)老金雙軌制”這個根本問題,那就會導致許多企業(yè)退休職工長期生活在貧困底線。

現在的問題實質不是理論爭論,而是利益調整。關鍵不是“提辦法”,而是“下決心”。一方面,政府本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公務員養(yǎng)老理應帶頭改;另一方面,與企業(yè)工人、事業(yè)單位員工相比,公務員數量最少。

現在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金改革難以推進的背后其實是機關單位養(yǎng)老制度改革滯后在“拖后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退休金雙軌制

日本教育史

日本17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的學校,主要有武士階層舉辦的藩學和為平民開辦的寺子屋。另外,民間舉辦的私塾和向西方文化學習的“蘭學”也得以發(fā)展。至明治維新前,日本國內已有40%的男孩和10%的女孩獲得了讀寫能力。這就為明治維新以后的教育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明治維新后的教育改革時期

1868年至1873年,明治政府成立后,開始自上而下地進行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道路。當時,明治政府提出了三項基本國策:“富國強兵”(即國家獨立化)、“殖產興業(yè)”(即經濟工業(yè)化)和“文明開化”(即文化西方化)。其中,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及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的“文明開化”一時風靡日本。

教育改革既是明治維新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明治政府整個近代化政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確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頒布了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五條誓文》。其中,提出了“破舊有之陋習”、“求知識于世界”的要求,明確地表明了明治政府進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1871年7月,又成立了文部省,統(tǒng)一領導全國的教育事業(yè),著手進行改革日本教育制度的準備工作。

二是頒布教育改革法令。 1872年8月,在參考歐美教育制度和對日本原來的教育制度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文部省頒布了以仿效法國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學制令》。規(guī)定在文部省的統(tǒng)一管轄下,全國設立八大學區(qū)(1874年改為七大學區(qū)),各設一所大學;各個大學區(qū)分為32個中學區(qū),各設一所中學;每個中學區(qū)又分為210個小學區(qū),各設一所小學,在《學制令》的序言中,特別強調要實行教育的普及?!皬默F在起,教育應該普及于全體人民(貴族、前武士、農民、手工藝人、商人和婦女),要使農村中沒有文盲家庭,家庭中沒有文盲成員。做父母的應該充分了解這個政策,并且要無微不至地關懷孩子們的教育,決不能使孩子們受不到教育?!边@是明治政府成立后所頒布的第一個教育法令,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頒布“被看成日本近代教育的黎明”。

三是積極發(fā)展師范教育。 1872年,隨著《學制令》的頒布,文部省就開辦了東京師范學校,采用新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教師。三年后,日本各省又設立了6所省立師范學校,地方政府設立了82個師資訓練中心,以培養(yǎng)師資,滿足普及義務教育的需要。

四是到先進的歐美國家學習考察。 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遣了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由48位政府高級官員組成的大型使團,從美國到歐洲,進行了歷時兩年的全面考察,也收集了10多個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的資料??疾旎貒?,巖倉大臣就指出:“使國家進入文明,走向富強,不言而喻,在于啟發(fā)人智?!蔽牟看蟪继镏凶泳舾鞔_地說:“教育為國家文明富強之基,治國之要,舍此無復他求?!?/p>

五是重視大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在《學制令》頒布以前,明治政府于1869年6月就把教授儒學的昌平坂學問所改成“大學?!?。同年12月,又改稱為“大學”,還把教授西方文化的開成所改稱為“大學南?!?,把教授西方醫(yī)學的醫(yī)學所改稱為“大學東校”。到1877年4月,大學南校和大學東校又合并成“東京大學”。與此同時,工部省于1871年4月設立了“工學寮”(或稱局),建立了工學校,到1877年改稱為工部大學校,1866年又成立了東京大學的工學院。在這一時期,還建立了東京學士學院,作為日本學術的中樞機關,以后又陸續(xù)建立了各種專門學會。

六是嚴格而積極地選派留學生。在巖倉一行訪問歐美時,就有59名留學生隨行,其中有5名婦女。為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明治政府不僅增加出國留學生的人數,而且擴大了留學的范圍。據1872年調查,在歐美國家的留學生人數已達380人。從1868年至1874年,共有550多名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這些留學生回國后,在日本的教育和科技發(fā)展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七是從歐美國家聘請教師。在積極選派留學生的同時,明治政府的文部省聘請了歐美國家的教師到日本任教,并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從1868年到1911年,約有170位外國教師在日本大學水平的學校里任教,其中142位是在前半期聘請來的。人文科學領域的外國教師以英國人為多,自然科學領域的外國教師以德國人為多。東京大學剛建立時,所聘請外國教師的薪金約占其全年預算的三分之一。隨著日本本國師資的培養(yǎng),所聘請的外國教師人數也逐步減少。    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為日本的現代化和工業(yè)化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為日本經濟的飛躍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基礎。然而,在“富國強兵”和“大振皇基”的指導思想下,這次教育改革也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和皇權主義的色彩,并在明治維新后的學校教育領域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二、實現國家工業(yè)化時的教育大發(fā)展時期

在明治維新后,日本以實現工業(yè)化為目標,在與歐美列強的競爭中,經濟發(fā)展非常迅猛。特別是從20世紀起,日本加快了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的進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日本已成為一個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工業(yè)國家??梢哉f,這一時期的教育發(fā)展與工業(yè)化發(fā)展之間有著密切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是確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為了克服《學制令》中所存在的學區(qū)劃分過于理想化,學制過于單一化和對各地辦教育的積極性的限制等缺點,1879年,明治政府又頒布《教育令》,廢止了《學制令》。它規(guī)定,(1)廢除學區(qū)制,把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地方;(2)6至14歲為學齡期,每個兒童在此期間至少要受16個月的普通教育,集中或分散的方式都可以;(3)給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設備與管理等以更大的靈活性。這個教育法令是仿效美國教育制度而制定的。由于它具有強烈的自由化傾向,因此,也稱之為“自由教育令”。

但是,這個法令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認為它過于自由化。于是,1880年12月,距《教育令》頒布時間僅僅一年,對《教育令》又作了修改。它主要是對學校的設置、內容、授課時數和學校管理職權等作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加強了政府對公共教育的控制,但并沒有改變地方管理教育的原則。

1885年,明治政府建立內閣制,森有禮擔任第一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頒布了《帝國大學令》、《師范學校令》、《中學校令》和《小學校令》,對各級各類學校作了一些調整和修正。例如,4年制的初小規(guī)定為義務教育;將中學的學習年限改為7年,分成5年的尋常初級中學和2年的尋常高級中學兩級,并實行嚴格的考試制度;大學作為研究和教授國家需要的學術機構,帝國大學由大學院和分科大學兩部分組成;設立尋常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等。至此,日本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基本上確立了下來。

二是普及初等教育。在19世紀70-80年代,明治政府集中力量普及初等教育。因此,《學制令》頒布后,日本各地廢除了寺子屋,而開設了小學校,分下等尋常小學(初小)和上等尋常小學(高小)兩級,各為4年。兒童6歲入學。明治政府除實行初等教育免費外,還采取了一些辦法促進公眾送子女入學。例如,把最好的建筑物提供給小學;入學的兒童應佩戴注明他們家長姓名和住址的特殊標記;在上課時間內,警察碰見沒有上學的兒童,可以進行查詢;要求每所小學校掛一面旗子,一看它就可以知道那個地區(qū)的兒童入學率;邀請家長參觀小學校,等等。

1882年,日本已有小學約29000所。1900年,對1890年頒布的《小學校令》進行了修改,規(guī)定小學教育免費,開始確立免費義務教育的原則,并鼓勵各地在下等尋常小學里增設修業(yè)兩年的高等小學校班,為將4年的義務教育年限延長為6年做準備。1907年,又頒布了《再改正小學校令》,一律廢除私立小學,全部改為公立;并規(guī)定把下等尋常小學的修業(yè)年限延長為6年,為義務教育;在6年制小學之上,再設置修業(yè)兩年的高等小學校,為將義務教育年限延長為8年做準備。但在此后,6年的義務教育年限大約40年沒有改變。

小學的課程雖然幾經變動,但一般均設置修身、日語、算術、地理、歷史、自然科學、圖畫、唱歌、體操和手工等。

為了改善小學教師的待遇,鼓勵他們從事初等教育事業(yè)。1893年,政府向國會提出了一個國家補助金法案,擬以資歷為基礎,增加小學教師的薪金,但未獲通過。在公眾的強烈要求下,國會終于在1896年通過了一項法令,增加小學教師的薪金,但又嚴格規(guī)定是補助在同一個學校里任滿5年以上的教師的。這對防止小學教師流動,提高初等教育質量具有較大的影響。

日本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注意初等教育的發(fā)展。1899年,中央政府建立了一項資助普及初等教育經費的基金。1910年,地方政府用于初等教育的經費約占其預算的40%。因此,日本的初等教育在這一時期中日益普及,小學的入學率迅速上升。據統(tǒng)計,小學入學率1873年只有28%,1877年為40%,1899年達到70%,1902年增加為90%,1906年又增加為96.4%,到1920年,已達到99.03%。

三是發(fā)展中等教育。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時,日本的中等教育也有了發(fā)展。19世紀80年代后期,明治政府開始把力量轉到了中等教育方面。1886年頒布的《中學校令》,規(guī)定中學的學習年限由原來《學制令》規(guī)定的6年延長為7年,包括5年的尋常初級中學和2年的高等中學校。

1894年,又頒布了《高等學校令》,把高等中學校改稱為高等學校(高中),修業(yè)年限根據學校性質內容,作為大學預科的為3年制,作為專門學校的為4年制。1899年,又對《中學校令》進行了修正,把尋常初級中學改稱為中學校,修業(yè)年限初中仍為5年,并規(guī)定中學校的目的是使學生受到必要的中等普通教育。同年,還公布了《實業(yè)學校令》,成立了與中學并列的實業(yè)學校。所以,中學校更加明確為高等學校的預備學校。這樣,就形成了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大學的四個相互銜接的階段學制體系。

中學課程一般設置品德、日語、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歷史、地理、英語和漢語等課程,反映了重視基礎科學和外語教學的特點。為了保證學習質量,中學實行嚴格的考試。

此外,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中等技術學校也逐漸建立起來。1883年,文部省制定了《農學校通則》;1884年又制定了《商業(yè)學校通則》;1893年,頒布了《職業(yè)補習學校條例》;1894年又公布了《簡易農業(yè)學校條例》、《徒工學校條例》和《國家津貼職業(yè)教育的法令》。一般認為《農學校通則》的頒布是日本近代職業(yè)教育制度的開端。1899年,政府又頒布了新的《職業(yè)學校令》,把農業(yè)學校、商業(yè)學校、商船學校、徒工學校和職業(yè)補習學校等都包括在這個職業(yè)學校系統(tǒng)之中。這些中等技術學校主要招收讀完8年小學的畢業(yè)生,然后再進行3年的職業(yè)訓練。到1903年時,中等技術學校已有200所,還有職業(yè)業(yè)余補習學校約200所。

到19世紀末,由中學(中學校和高等學校)、女子中學和中等技術學校等三類學校組成了日本的中等教育序列。從1890年至1920年,這三類中等學校的數目由109所增加為1554所,學生人數由約17000人增加為464000。

四是擴充高等教育。在這一時期的日本高等教育中,東京大學具有重要的影響。明治政府非常重視這所大學的建設,大量撥款給以資助。1880年,給東京大學的資助占日本全國高教經費的40.49%。在1886年東京大學改稱為帝國大學之后,明治政府又建立了另外幾所帝國大學,這些大學打下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此同時,一些私立大學也被建立起來,例如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創(chuàng)辦的慶應義塾(大學)和著名政治家大畏重信創(chuàng)辦的早稻田大學等。在培養(yǎng)實現工業(yè)化所需要的高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這些大學起了很大作用。

總的來說,日本的高等教育是在20世紀初以后才得到擴充的。1905年,日本有大學48所(包括國立、公立和私立);到1922年時,已有國立大學6所,非國立大學20所,其他高等教育機構223所。以平均人口一萬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率看,日本已進入當時世界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前列。

三、一戰(zhàn)后軍國主義教育泛濫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教育的特點有:

一是形成“雙軌制”學制。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日本的教育實行的是“6-5-3-3制”。學校系統(tǒng)分成兩軌:一軌是由小學、中學、高等學校(高中)和帝國大學組成,即為資產階級子女服務的“人才教育系統(tǒng)”;另一軌是由小學和職業(yè)學校組成,即為勞動人民子女服務的“勞動者教育系統(tǒng)”。

二是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與投資。在這一階段的前期,由于明治維新時期教育改革影響的延續(xù),到1920年日本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在此基礎上,這時期教育在政府的控制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進和發(fā)展。日本的義務教育是中央政府責成地方政府實施的,其費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負擔。1917年,日本成立了教育專門委員會,作為內閣的教育咨詢機關,這個委員會重新審議了日本的教育狀況,并就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建議。1918年《大學令》的頒布,促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高等教育的補充和發(fā)展。政府也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投資,到1929年,日本已有學院和大學300多所,大學生人數約為154000人。

三是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一戰(zhàn)后的教育是建立在天皇的《教育敕諭》的基礎之上的,并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教育敕諭》的抄本被送到各級學校,向教師和學生宣讀。一切有關教育的事務,概由天皇以敕令的形式頒發(f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作為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的文部省,是天皇制教育的執(zhí)行機構。

在中小學里,開設了修身(道德)課,對學生灌輸“皇道”思想和“大和魂”、“武士道”等精神。1925年,現役軍官被派到中等以上的學校,對學生實施軍工訓練,強調服從軍事法規(guī)、忠于天皇等。到30年代后期,學校的軍事訓練變成了由法西斯軍人控制學校教育的手段。1935年,日本教育改革委員會闡明了教育的基本政策,堅決支持“國魂”的思想,反對思想進步和教育民主。

日本軍國主義的政策把這一階段后期的日本教育拖進了深淵。1937年7月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后,日本的學校教育轉入了戰(zhàn)時體制,進一步加強了忠于天皇的思想和實行法西斯的軍事訓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政府又把大批學生趕到工廠和農村,為侵略戰(zhàn)爭而義務勞動,為擴大兵源,征集士兵,并且縮短了中等教育的年限?!短旎孰分I》和軍國主義對這一階段的日本教育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四、二次大戰(zhàn)后的教育恢復與發(fā)展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在盟軍的占領下,開始實現民主化和非軍國主義化的進程。1946年頒布的日本《新憲法》第26條明確規(guī)定:“全體人民都有權受與其能力相符的、法律所規(guī)定的平等教育。人民有責任使在其保護下的男女兒童,接受法律所規(guī)定的一般教育。這種義務教育是免費的?!睋?,由教育專家和學者組成的美國教育代表團與由日本著名教育家組成的教育刷新委員會一起,就日本的教育改革進行了討論。1947年3月,以法律形式頒布了由他們制定的日本戰(zhàn)后第一個最重要的教育立法:《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它們?yōu)閼?zhàn)后的日本教育制度確定了基本原則,開始了明治維新改革以來的“第二次教育改革”。1948年6月,日本國會又廢除了天皇的《教育敕諭》。

《教育基本法》包括序言和11條,目標是根據《新憲法》的精神來闡述日本國民教育的目的和原則?!秾W校教育法》包括9章110條及附則,更具體地闡述了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組織體制和管理等。這兩個教育立法的基本內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發(fā)展個性。排除軍國主義與極端國家主義教育,力求培養(yǎng)身心健全的人民,熱愛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尊重勞動,富有高度責任感,具有獨立精神,成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

(2)廢止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央集權制,實行地方分權制。

(3)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為9年。不同種族、信仰、性別、社會和經濟地位、家庭出身,人人都有受均等教育的權利。國家和地方要負擔起保證這種教育機會的義務。

(4)改革學制,把戰(zhàn)前的“6-5-3-3制”改為美國式的“6-3-3-4制”。

(5)教師是全社會的仆人,應當受到與他們的服務相適應的道義支持與物資供應。

(6)允許私立學校的存在。

(7)在公立學校中,禁止教派的宗教教育。

(8)強調應該特別重視學術自由、教育的實效性。

以后,日本的國會又頒布了一些其他教育立法,例如《教育委員會》(1948),《文部省設置法》、《私立學校法》、《社會教育法》、《教育公務員特別法》和《教職員許可證法》(1949),《工業(yè)教育振興法》(1951),《教學教育振興法》(1953)等。這些教育立法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教育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顧一百多年來的日本教育,它的發(fā)展一直和日本的歷史聯系在一起。正像日本教育史學家平土冢  益德所說,日本從落后的封建鎖國的狀態(tài)一躍而跨入新興的資本主義,使它興旺發(fā)達的動力是教育;但是,給日本帶來悲慘命運的也是教育,兩戰(zhàn)期間的軍國主義教育幾乎使日本陷于崩潰的邊緣。戰(zhàn)后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日本就得以再建復興,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不能不刮目相看,其成功的秘密仍在教育。但是日本當代教育又產生了種種弊端,軍國主義的陰魂未散。如不認真改革,很可能把日本再義推向毀滅的深淵。平土冢 先生對日本教育的分析,雖然脫離了政治、經濟制度及其他原因,但這一分析確實說明了日本教育在其社會發(fā)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dn.comQӐ�O��

企業(yè)職工和公務員實行雙軌制什么意思、

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采取不同的退休養(yǎng)老金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

公務員在機關里干到退休,退休工資就是按照任職的最后一個月工資的大約90%這樣子計算。自然就會比較高。正因為公務員的退休金與最后一個月的工資息息相關,所以在過去,機關里如果有空缺的職位出來,大家也會傾向于推薦給老同志任職,好讓他們即將領到手的退休工資能夠多一些。

擴展資料

存在弊端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雙軌制”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它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問題突出。退休金雙軌制是對做出同等貢獻的企業(yè)職工的嚴重不公。

1、調查顯示,89%的網友對企業(yè)退休人員養(yǎng)老金的上調幅度和速度表示不滿,尤其對養(yǎng)老金“雙軌制”頗有微詞。

網友認為,企業(yè)退休人員工資過低,如今工資的漲幅也遠低于機關、事業(yè)單位,導致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為此,應該公開機關、事業(yè)單位退休員工資金表,加大企業(yè)退休人員工資漲幅,甚至徹底取消養(yǎng)老金“雙軌制”。

2、“養(yǎng)老金雙軌制”造成除了保障體系的“雙軌制”問題外,其實與收入分配改革相關聯。改變不公平的“養(yǎng)老金雙軌制”,必須把它嵌入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里,才能理順分配關系,縮小不合理差異。

3、退休雙軌制使得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與企業(yè)職工退休待遇差距較大,引發(fā)公平性質疑;機關事業(yè)單位與企業(yè)在養(yǎng)老制度上的雙軌制,而制度之間又缺乏合理的轉移接續(xù)安排,如果機關事業(yè)單位人員中途離職只能‘凈身出戶’,阻礙了人才合理流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退休雙軌制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以上信息來源網絡并不代表本站觀點。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提交報名同學/家長:允許擇校老師幫您擇校調劑,同意《隱私保障》條例,并允許推薦給更多服務商為您提供服務!

轉載注明出處:http://m.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