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廣東高考作文是關于慈善、良知的材料作文。培養(yǎng)孩子有良好的德善之心是古往今來的教育之道。

可是,很多中國家長卻往往給孩子灌輸了一種“從小不吃虧”的思想?!皠e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過就咬”“咱們寧可賠錢,也不能吃虧”。大人的本意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墒牵@種教育要把握好尺度,有些家長認為“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際上,沒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如果在成人偏頗、過激甚至錯誤的引導下,一些孩子缺少愛心,不懂得與人為善。

在培養(yǎng)孩子善良之心的教育上,中國父母不妨看看德國父母是如何做的。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fā)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yǎng),并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yǎng)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幼兒園也飼養(yǎng)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yǎng),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fā)育和游戲,有條件的還須作好“飼養(yǎng)記錄”。
孩子們正式入學后,他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yōu)秀的篇章會被教師推薦為范文在壁報發(fā)表。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yǎng)”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熱衷的活動。
德國的中小學還普遍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或作文比賽。一個13歲的男孩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他為一只小鳥醫(yī)治創(chuàng)傷,后來又將其放歸大自然的過程,文章榮獲了該?!吧拼魑拇筚悺钡牡谝幻O喾?,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如果效果不明顯,還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法蘭克福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驅趕出門,全家人特意為此召開了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耐心地啟發(fā)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同樣享有人的尊嚴。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后來,孩子建議邀請此受辱的流浪者來家作客,大人們則毫無保留地支持。
同情、甚至親自幫助像乞丐那樣的弱者,相信很多中國父母并非百分百接受得了。可是,就像德國人說的,孩子是一棵樹,在樹小的時候,必須為它剪枝,讓它朝著陽光直直地生長。而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隨時隨地教育孩子,要有顆善良的心,現在我們發(fā)現了不善良的那分枝,我們必須將其剪掉。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一方面。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后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通過和梅芙談心了解到:當時梅芙喂養(yǎng)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故難免“出言不遜”。在經過一番“將心比心”后,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伙伴的友誼更深厚了。
不寬容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不會替別人考慮。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這有助于孩子變得寬容大度。
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員”的作用。對那些中小學校校園里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的反對態(tài)度非常鮮明。據悉,凡經2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斷地予以開除,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
對于影視節(jié)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德國制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并不贊成玩具商開發(fā)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證據證實:小時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后難保是否能成為和平人士。一些聯邦議員也指出:讓德國男童少與玩具槍炮為伴是“明智”之舉。也許,還能預防德國重蹈“歷史覆轍”!
一個具有粗暴語言行為的人怎么可能有一顆善良之心呢?在當今社會中,影視作品頻頻出現暴力鏡頭,甚至動畫片、玩具都存在暴力傾向,試問這樣的環(huán)境怎么很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善心呢?這絕對是值得父母與社會重視的問題。
微信搜索公眾號:學校百科,隨時了解考試資訊,關注即可領取精選學習資料包!文章共3299字